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受当时经济、科技的限制,农村缺乏各种文化活动,村民们唯一看到的,就是那些游走乡间的手艺人,来村里进行各种服务性的加工、修理活动,引得人们多来围观。他们精湛的技艺、灵巧的操作,既丰富了乡间单调的文化生活,又为农村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磨剪子来锵菜刀”,随着一阵阵粗狂清脆的喊叫声,在宽敞的大街上,走来一个肩扛长板凳的人。这个人扛着的长板凳上,一头用铁丝拴着一块长条磨刀石,另一头搭着个布袋,布袋里装有锵刀、锤子等工具,凳子腿上拴着个盛水的小铁桶。当来到一个宽敞平整的场地后,就稳稳地将板凳放下。此时,那些听到喊声的村民们,手里拿着一些较钝的菜刀、剪子鱼贯而出,很快把磨刀师傅围了起来。磨刀师傅笑着一一接过活计,从布袋里拿出一个名叫“锵子”的钢制工具,把钝了的菜刀卡在板凳的一头,然后用锵子在菜刀的刃口上,锵出一道新鲜的白印,只见细细的铁削落在了板凳下面,接着再在磨石上均匀地磨上几下,一把锋利的菜刀就完好如初了。当然,那些不好用的剪子,放到师傅的手里,用眼照看几下后,再拿起小锤子敲打几下,然后在磨刀石上反来复去蹭上几下,一把很好使用的剪刀也就修理成功了,等到这些人付完加工费满意而归后,其他的人又围了上来,大家边看边说笑,倒是十分的热闹。
还有那些弹棉花的,他们哄赶着一辆老牛车,车上拉着一架弹花机,进到村里后,就喊着“谁家弹棉花”!这些弹棉花的,都是两个人操作,一般都是师徒、父子、夫妻、兄弟等搭伴操作。听到喊声后的人们,不约而同地拿着装满籽棉的口袋、筐子等器物,直接来到弹棉花的面前,双方谈好加工费用后,就开始运作了。只见弹棉花师傅,从车上卸下机子,搭好架子,拴好弹弓,将一堆籽棉摊在一个大平板上,而后操起一个硬木雕成的锤子,有节奏地击打籽棉上的弓弦,随着弓弦的振动和发出的“蓬蓬松松”的声音,一缕缕的棉絮被撕扯得四处飞溅,犹如一只只受惊的洁白小鸟,迅即飞起,又慢慢地落下。棉弓指向哪里,哪里就是一阵飞舞,不长时间,案板上就出现了一层厚厚的、松软的棉絮。接着再经过压、磨、上线等工序,一个个雪白松软的棉花瓜子就摆在了人们面前。这既是一道巧妙的工艺加工程序,又是非常壮观的一宗体育项目,难怪人们都扶老携幼、搭伙结伴地前去观看。
还有一种叫作“小炉匠”的人,由于自古以来人们就使用铁锅做饭,时间一长,经过烟熏火燎,器械碰撞,铁锅就会出现裂纹或者漏洞。那时,人们特别是乡下贫困农户,想要花钱买口新锅,实在不易,所以,对于破损的铁锅,花上少量的金钱,修理一下,照样能够使用。这样,也就衍生出一些修补铁锅的民间手艺匠人。为了招揽生意,他们都是挑着一个担子,一头是脚踩或手拉的风箱和小炉子,另一头则是工具和补锅用的材料。每每走到一个村庄,他们就扯着嗓子,高声叫喊“焗锅、补锅、骨碌锅啦!”
何谓焗锅?主要针对带有裂纹的铁锅而言。在操作之时,补锅匠根据裂纹的长短,按着距离在裂纹的两侧,用带有金刚石的钻头,在铁锅上钻出几个对称的透洞,随后,拿出一块铁铸的砧子,找出一条条长约一二公分的钢条,使用铁锤在砧子上凿出当中呈扁形,两头有尖刚能透出铁锅厚度几厘米的锔子,一个一个地钉进小洞之中,用它的牵扯力量,使分开的锅纹紧密地合在一起,即使再敲打,裂纹也不会再度扩大。为了防止锔子脱落,从锅里面把钉好的锔子垫平垫好,而后将锅扣过来,把透出锔子头的地方用铁锤凿实,这样一来,既能使锅底平整好看,又能使锔子牢牢钉在锅上。一切结束后,为防止渗水,补锅匠拿出用豆油和着生石灰做好的腻子,从锔子的边缘腻好,到此,锔锅程序基本结束。这个活计,虽说比较简单,但几个关键技巧,如果掌握不好,也会前功尽弃。一是用钢钻钻洞之时,因为是在生铁铸的铁锅上操作,质地非常坚硬,把握不稳,就会出现钻空偏差导致钻头损坏现象;二是在凿锔子时,由于生铁锅很脆,必须把锅垫好垫实,不然就会发生因震动整个锅体破碎;三是用劲一定要匀,劲大了,锅容易破坏,小了则凿不实还会渗水和漏水。所以,在过程中,补锅匠需得技术纯熟,精心操作,方可安全无虞。
如果说锔锅手艺不好掌握,那么,补锅则是更加要求严格的技术项目。补锅,在乡下统称“骨碌锅”。简而言之就是铁锅出现漏洞时,利用技艺将洞补好。怎样进行补锅呢?这里面必不可少的是工具齐全,要备好堵洞的散铜、熔化铜坩埚、助燃的风箱和一些辅助之物。之所以使用铜,因为它熔点低于生铁,比较易于溶化,补上后,又能够经得住柴火的烧烤。那些比铜熔点更低的钨、锡之物,虽说容易熔化,但放在漏洞里锅底在加热时,也易于化掉,化掉后照样漏水,等于前功尽弃。所以,使用铜是**物质。熔化铜,必须用一种特制的坩埚,锅下放好煤炭,点着火后,用风箱助燃,使之熔化加快。在铜没化之前,将带洞的铁锅放在一个带有浅凹的物体上,待到铜汁化成浆汁后,端起坩埚倒进漏洞上,而后,拿起厚达几层湿布的垫子,趁着火候,将铜汁抹平,待冷却后,就把漏洞堵个严严实实。整个过程,进行起来也就一个小时左右,但如果学起这个技术到熟练运用,却非一日之功。经过修补过的铁锅,用起来和好锅没啥区别,站在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不得不说是过去劳动人民的一个发明。
除此之外,最为普遍的就是那些到村里来的剃头匠了。这些人原本就是附近村庄里的农民,忙时务农,闲时靠理发挣点钱补贴家用。他们用小扁担挑着一头是小靠椅,一头是剃头柜子的挑子,在村里找到一个平整向阳的地点,把盛有炭炉、净水、铜盆的剃头柜子一放,再把小椅子一摆,那些头发、胡子长的男人们就会前来光顾。剃头的师傅一般都会理各种发型,但因为农村里务农的较多,大多数都是以光头为主,所以,在剃头时很是麻利,只要把头一洗,白围裙一围,师傅把锋利的剃头刀在一条特制的布条上来回蹭一蹭刀子,不消几十下,就会把满头的长发剃得溜光,使原本较邋遢的人一下子变得洁净、精神起来。还有那些刮胡子的,往靠椅上一躺,眼睛一眯,剃头师傅拿着热水泡好的毛巾,往他的下巴上一捂,背上几下子刀以后,揭去毛巾,刷刷几下,毛扎扎的胡子立马消失得无影无踪,而后,在左右的脸面上又刮上几刀,躺着的顾客还在舒服地享受着,听得一声“好了”,椅背一挺,马上坐了起来,接下来就是掏出一角钱手续费,往师傅手里一交走人了事。当然,还有的人顺便按摩一下肩膀、拍拍颈椎、掏掏耳朵,体验一下子暂时的痛快。
如今,这些游走乡村的手艺人,越来越少了,有的行业也已绝迹。人们的所需,随着经济条件的提高,更没有再去修修补补的了。许多的生活用具都是到商店去买或者网购,非常的方便和快捷。上述所提的种种活动,仅残存于一代老年人的心目之中。但这毕竟曾经是属于我们生活中的文化现象。这些手艺人,也曾以他们娴熟的技艺,扮靓过乡村人的生活,增加了乡村的文化气氛,营造过乡村一道亮丽的风景。于此,我们实难忘却。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