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淘沙不暂定,我国棉花历史悠久


历史上,棉业就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清代乾隆皇帝赋诗10多首热情赞美棉业及棉农的艰辛,如“功资耕织燠黎元”,意思是棉花经过耕织温暖百姓,棉农功劳非凡!

振业以寻根,观澜而索源。棉花传来我国大约分为三条路径:西北路,草棉由中亚从新疆传入。新疆民丰县的东汉古墓中多次发掘出1000多年前棉布和棉絮制品等。 西南路,中棉由印度经华南传入。南路,即海上丝路,约南宋时期,棉花种植技术传入松江府(今上海地区),始于宋而盛于明向内地传播,元代大规模普及。元代专门设立了木棉提举司,大规模地向人民征收棉布实物。明代是我国手工棉纺织业最兴盛的时期。明代《天工开物》中说:“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表明植棉和棉纺织业已遍布全国。我国棉业生产以纺织结合、耕织结合、小商品生产和工场手工业形式。我国棉花产量全球第三。我国的棉花和棉布不仅自给,而且还输出到欧洲、美洲、日本和东南亚地区。上海棉布因天然色彩和舒爽触感以“南京布(Nankeen)” 命名名誉天下,畅销国内外。自15世纪初郑和七下西洋,由海上丝路外销世界,18世纪60年代之后,赢得欧洲人的喜爱,并频频出现于欧洲文学作品中,如法国作家大仲马代表作品《基督山伯爵》、雨果的《悲惨世界》、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福楼拜笔下的包法利夫人也曾身着紫花长袍。至今,英国大英博物馆还藏有当时盛行的紫花棉布服饰。**战争以后,手工业形式解体,逐步开始大工业化生产。1867年华侨商人陈启源在广东省南海创办继昌隆缫丝厂,1889年,我国第一家棉纺织工厂“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工生产,从此开创了我国棉纺织工业发展的历史。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对我国棉业造成严重打击,棉田的总面积超过6480万亩产量超过1700万担降低到历史最低点仅500万担,棉纺织工业的纱锭从290万枚,纺织布机达到3万台到奄奄一息。1949年前,外国直接经营和操控我国棉纺织产业资本一半以上,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开始禁止向我国出口棉花,封锁到1972年, 持续20多年!并试图彻底击垮我国的棉纺织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