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棉乡”一词
承载了一份深刻的记忆与无尽的骄傲。
关于简州植棉情况,在《咸丰简州志》中就早有记载:“棉花州产最伙(多),有黄白二种。”后民国《简阳县志》中又有了更详细的记载:“棉花,草池堰、禾丰场、贾家场、三岔坝、石桥、踏水桥等场为最,……尤以草池堰产者为优”。
棉花丰收
翻开《简阳县志》中的《棉花志》篇章,有这样一段记载:1934年7月,成都《华西日报》对全省产棉县调查估产,全省产棉72.9万多担,其中简阳县产棉5万担,占全省6.86%,居第7位。在1950年至1985年的36年中,简阳年平均植棉46.36万亩,年平均总产13555吨,年平均亩产29.2公斤,高于全国平均亩产量8.84%,高于全省平均亩产量11.66%;常年总产占全省的10%至20%左右,最高年达21.34%。简阳因此成了全省重要的棉花生产大县,享有“棉乡(棉都)”的称誉。
按照当时棉花25公斤左右亩产来看,全川棉花种植面积至约1500万亩。作为对比,眼下四川每年水稻种植面积也不过3000万亩,足见当年四川棉花种植有多普遍。在这一背景下,1936年,四川省棉花研究所正式设立。这个成立时间,比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早了20余年。四川省农科院最古老的下设机构之一,棉花研究所把驻地设在了简阳市——简城建设西路21号。有产业支撑、有机构加持,四川棉花领域科研不断加速向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棉花研究所科研成果进入井喷阶段,先后推出的“川杂棉15”、“川杂棉16”等享誉一时的棉花品种,并在长江中上游大面积推广种植数百万亩。
统计显示,仅1978年以来,棉花研究所共获得各类科技成果65项次。其中,所研发的“棉花高抗枯萎病抗源品种52-128、57-681”获国家发明一等奖,“棉花核雄性不育陆地棉杂交种川杂四号的育成”、“棉花抗萎病多菌系抗源种质川737、川2802的培育”等分别获国家发明三等奖。优质的棉种和专业的管理让简阳历史上出了两处“棉花王”,相传一处在贾家,一处在简城。1959年,贾家公社培育了42株“棉花王”,每株平均结桃一千个以上,其中一株截止1960年5月12日已结桃1758个。

为了继续提高“棉花王”的结桃数,人们为其人工授粉,并定时喷水、施肥。同时,还修建起玻璃温室,室内设置有火温管道和日光灯管一起升温,保持室温在25摄氏度,让其保温过冬,并加强肥水管理。
顶峰之后,便是开始下滑,棉花研究所的命运也迎来了某种意义上的终点。1999年,棉花研究所的牌子被摘下,取而代之的,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棉花研究所之所以“换牌”,背后是四川乃至整个长江流域棉花种植面积的大幅萎缩。四川棉花大幅萎缩,原因主要有二:首先,比较效益低。受地形影响,四川棉花种植过程中机械化水平低,而棉花在修枝和采收中用工较多,“比较效益还不如种粮食”;其次,品质不占优。四川气候多雨、光照少,本土棉花棉绒较短,纤维含量较新疆等地的长绒棉低了不少。“长绒棉在后期加工上有先天的优势。”专业人士称,也正是如此,四川将产业的重点放在了具有相对优势的蚕桑产业上。即便难有用武之地,四川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的“余脉”还是被保留了下来——2003年,原农业部批准在四川设立国家棉花改良中心。有渊源、有历史,我们仍在攻关棉花种质资源选育、技术推广。
综合:川观新闻、简阳电视台等

成都这只“大熊猫”比IFS那只还大!
成都北门,上!新!啦!
又上新!成都这23个地铁站可购鲜花→
多图实拍!成都七里香花开成瀑!
丁真Plus!四川49岁局长意外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