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时候棉花传入中国,但是那时候的棉花主要是作为花卉观赏的,没有人要把棉花做成棉衣来穿,一直到宋末元初才将棉花做成了衣服,并且那时织布技术推入了大江南北,人们都开始穿棉布衣衫。但是真正普及是明朝,明朝时期大肆种植棉花,那时候才是棉花真正的普及了。
棉花
棉花,是锦葵科(Malvaceae)棉属(Gossypium)植物的种籽纤维,原产于亚热带。植株灌木状,在热带地区栽培可长到6米高,一般为1到2米。
花朵乳白色,开花后不久转成深红色然后凋谢,留下绿色小型的蒴果,称为棉铃。棉铃内有棉籽,棉籽上的绒毛从棉籽表皮长出,塞满棉铃内部,棉铃成熟时裂开,露出柔软的纤维。纤维白色或白中带黄,长约2至4厘米(0.75——1.5寸),含纤维素约87——90%,水5——8%,其他物质4——6%。
棉花的经济价值
棉花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农作物之一,产量大、生产成本低,使棉制品价格比较低廉。棉纤维能制成多种规格的织物,从轻盈透明的巴里纱到厚实的帆布和厚平绒,适于制作各类衣服棉花、家具布和工业用布。棉织物坚牢耐磨,能够洗涤和在高温下熨烫,棉布由于吸湿和脱湿快速而使穿着舒服。如果要求保暖好,可通过拉绒整理使织物表面起绒。通过其他整理工序,还能使棉织物防污、防水、防霉;提高织物抗皱性能,使棉织物少烫甚至不需要熨烫;降低织物洗涤时的缩水,使缩水率不超过1%。
棉花产量最高的国家是中国、美国、印度、巴西、墨西哥、埃及、巴基斯坦、土耳其、阿根廷和苏丹。
棉花能制成各种规格的织物。棉织物坚牢耐磨,能洗涤并在高温下熨烫。棉布吸湿和脱湿快速而使穿着舒适。棉花的主副产品都有较高的利用价值,正如前人所说“棉花全身都是宝”。它既是最重要的纤维作物,又是重要的油料作物,也是含高蛋白的粮食作物,还是纺织、精细化工原料和重要的战略物资。因此,必须努力使棉花增产,搞好综合利用,增产增值,以增加棉农收入和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多方面的需要。
棉花
另一个新的用途是用于护肤抗皱的美容产品。
棉花还是一种重要的蜜源植物:棉花共分叶脉、苞叶和花内3种蜜腺,往往开花前叶脉蜜腺先泌蜜。长江中下游省区棉花的花期在7月下旬至9月上旬,黄河中下游各省为7月初至8月初,新疆吐鲁番为7月中旬至9月初。大流蜜期约40天,泌蜜适温35℃。新疆棉区一般群产蜜10——30kg,最高达150kg。其他棉区因花期频繁施用农药,伤蜂过重,蜜源利用价值大大降低,群产一般在10——20kg。80年代以来,全国棉花面积增长较快,部分省区积极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它已成为当地夏秋主要蜜源。
棉花最早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棉花的原产地是印度和阿拉伯。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只有可供棉花充填枕褥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
宋朝以前,中国只有带丝旁的“绵”字,没有带木旁的“棉”字。“棉”字是从《宋书》起才开始出现的。可见棉花的传入,至迟在南北朝时期,但是多在边疆种植。9世纪著名的阿拉伯旅行家苏莱曼在其《苏莱曼游记》中记述,在今天北京地区所见到的棉花,还是在花园里被作为“花”来观赏的。《梁书·高昌传》记载:其地有“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纩,名为白叠子。”可以看作是对棉花较早的记录。
棉花
棉花大量传入内地,当在宋末元初,关于棉花传入中国的记载是这么说的:“宋元之间始传种于中国,关陕闽广首获其利,盖此物出外夷,闽广通海舶,关陕通西域故也。”
从此可以了解,棉花的传入有海陆两路。泉州的棉花是从海路传入的,并很快在南方推广开来,至于全国棉花的推广则迟至明初,是朱元璋用强制的方法才推开的。明太祖朱元璋以法令的形式强行推广种植棉花:“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
可见棉花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古人没有棉花是如何御寒的?
其实不用为古人担心,在远古的时候,我们的祖先躲在山洞里,点火御寒。
盖的是树叶,铺的是茅草,吃的是烤得半生不熟的野兽肉,只要有火种和山洞就不会冻死古人。
另外远古人跟动物学,冬天就进入了冬眠,没有棉衣轻易的不外出,如果外出就穿上用树叶、兽皮和树皮串成的衣服,远古人已经适应了恶劣的天气,御寒的能力远远大于现代人。
到了秦汉时期出现了丝绸,贵族就穿上了丝绸,既然蚕丝能织丝绸,同样蚕丝多了也能做蚕丝被,贵族御寒就用蚕丝被。这在宋朝诗人张俞的诗作《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可见一斑。或用硝制的兽皮,羊毛、鹅毛当填充物,加上皇宫里有炭火,御寒的条件并不比现代差。
麻
二是麻。麻是一种茎皮纤维植物,具有长而坚韧的特性,因此古时候主要被用来纺织材料,经过加工后成为制作衣服的主要用料。同时,也被用来制作绳索。
而麻的种植历史十分久远,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经》中《陈风·东门之池》就有沤制**的文字:“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北魏时期著名农学家贾思勰写于中大通五年(533年)到大同十年(544年)的《齐民要术·种麻》中对麻的种植也有记述:“凡种麻,用白麻子。麻欲得良田,不用故墟,地薄者粪之。”而唐代诗人孟浩然在《过故人庄》诗作中“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描写更是千古名篇。
三是裘皮。古时候人们很早就发现了动物毛皮有明显的保暖御寒作用,因此开始将狐、狼、貂、狗、羊等动物的皮毛制作成裘皮衣服,用于过冬御寒。但是,因为裘皮的获取、制作非常不易,成本很高,因此非常昂贵,一般平民百姓可穿不起裘皮衣服,只有贵族才能穿的起。在《周礼·司裘》中对此有记载:“掌为大裘,以共王祀天之服。”
至于穷苦老百姓,御寒的方法就五花八门了。最不济就是盖稻草,农村有许多稻草,资源充沛,几个人合穿一条裤子出门也是个不错的办法,当然裤子都是低劣质丝绸做成的,这种情况一持续到了清末。
古人如何御寒是个很广泛的问题,总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充分利用手头的资源。比如清末的东北火炕就是不错的一个办法,东北有的是劈柴,过去又不讲究环境污染。还有山西那里有许多炭泥,随便拉,不要钱,只是烧起来烟很大,污染环境,但是古人可不讲究这些,炭泥烧起来也一样的很温暖。
丝绸
相对于棉花的保暖功能,用丝绸、麻制作的衣物保暖功能就差距不小了。因此也可以这样说,在棉花开始在中国种植并用于制作衣服以前,古人们在漫长的寒冬腊月日子相对过得还是有点苦。
在棉花还没出来时,古代的御寒条件不好,但是人会有无数的办法去御寒取暖,而这些取暖御寒的方法无不是中华民族先祖的智慧结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