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生产中后期管理技术指导意见

 

农业部棉花专家指导组

 

当前棉花已进入花铃发育时期,也是棉花产量、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根据不同棉区棉花生产情况和特点,特制定棉花生产中后期管理技术指导意见。

一、长江流域棉区生产中后期管理技术指导意见

根据今年长江流域棉区棉花普遍苗弱,迟发面积大,生长不均衡等特点,针对梅雨早、时间长,低温阴雨寡照,局部暴雨成灾,以及7月以来持续高温的天气条件,应采取以下中后期管理技术措施:

(一)合理施肥

要根据不同田块棉苗素质合理施肥,关键是因苗制宜,准确把握施肥时间、丰富肥料品种、保证施肥质量。 

1.早施、重施花铃肥。花铃肥一般在7月上旬和下旬分两次施用,也可在7月下旬一次集中施用,追施尿素总量为30公斤/亩,钾10-15公斤/亩,埋施10厘米,不可撒施。

2.巧施微肥。结合治虫,根外喷施硼、锌等微量元素。

3.补施盖顶肥。一般在立秋后至815前,追施尿素7-8公斤/亩,后期可结合打药喷施叶面肥,增强后劲,增铃增重,防止早衰。

(二)科学化调

1. 长势正常的棉田,用缩节胺1.5/亩克左右,适度控制。

2. 发育早、搭架好、有水发旺长或旺长趋势的棉田,用缩节胺2-3/亩进行调节控制,打顶后最上部果枝长出3-4个果节或蕾时,要重控。

3.发育晚、长势差的棉田,应以促为主,适当推迟化调,采取上喷下追、促进生长。最好在打顶后5-7天根据长势长相,用缩节胺2-3/亩,控制上部果枝过渡生长,改善中下部受光条件,减少烂铃,提高品质。

(三)适时整枝

根据不同田块棉苗生长发育情况和封行情况区别对待,把握“时到不等枝、枝到不等时”的原则,灵活掌握打顶时间。长势差的要早打顶,长势好的要适当推迟,一般不迟于815。结合打顶去除棉花无效果枝、中下部老叶、赘芽等,改善中下部通风透光条件,减少营养无效消耗,控制旺长,防止烂铃。要及时去除晚蕾和无效花蕾,以减少营养消耗,充分利用**结铃期,多结优质桃。

(四)防治病虫

7-8月是棉花枯、黄萎病、棉铃虫、盲蝽蟓、烟粉虱等病虫害的重发期。

1.通过增施钾肥,排渍排涝、喷施叶面肥等措施,来预防“两萎病”发生蔓延。发病较重田块,可采用药剂灌根、拔除病株等措施

2.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当棉株的棉铃虫被害株率超过5-10%,百株幼虫5头以上时,及时喷施高效低毒农药进行防治。

3.适时开展统防统治。防治棉盲蝽最好采取统一防治,防止转移,清除田间杂草等综合措施,效果为佳。

(五)防灾减灾

每年7-9月份也是棉花灾害多发季节,要根据气象预报和信息发布,提前制定防灾减灾预案,尽量减少灾害损失。

1.防干旱。重点要提前做好灌溉水的调度,疏通清理好排灌渠道,维修好机埠泵站,做到遇旱及时能灌。

2.防涝渍。应重点搞好棉田沟渠清理,保障四沟畅通,做到雨住田干,不积水。及时中耕松土,降低田间湿度,增强土壤通透性,改善根际环境,提高根系活力。

3.防台风。要及早落实抗逆栽培技术措施,提高棉花对中后期台风暴雨等灾害的防抗能力,灾后要突击抢排田间积水,迅速扶理倒伏植株,进行灾伤肥补充。

4.防烂铃。在9月上中旬,要及时采摘黄熟铃,及时晾晒,减少烂花,减少损失。如遇棉花晚发,晚桃多,后期低温、阴雨、寡照,棉花贪青晚熟,不能正常开裂吐絮,可喷施乙烯利,促进棉铃加快成熟。

 

二、黄河流域棉区中后期管理技术指导意见

根据今年黄河流域棉花开局好,出苗快、成苗足,苗期生长普遍好于去年特点,针对6月中旬以来,持续高温和极高温天气,导致棉花普遍早发、伏前成铃多的情况,应采取以下中后期管理技术措施:

(一)合理施肥

1.早施、重施花铃肥。施用底肥的棉田于7月上旬结合浇水或在降雨后,追施尿素1015公斤/亩,底肥中不含钾肥的棉田可同时追施硫酸钾57公斤/亩。7月底至8月初,再追施尿素57公斤/亩,以防早衰。没有施用底肥的棉田可追施复合肥(NPK15%左右)40公斤/亩,8月初再追施尿素5~7公斤/亩。

2.科学施用盖顶肥。对于套种晚发棉田以及后期发育旺盛的品种,不施盖顶肥,以免引起贪青晚熟。

3.适时补喷叶面肥有早衰趋势的棉田,进入810后提倡叶面喷施0.5%磷酸二氢钾与2%尿素的混合液,要现配现用,于阴天或下午5时以后叶面喷施,每7天左右一次,连续喷施3次以上,防止早衰和兼治枯、黄萎病。

(二)科学化控

棉田施肥后浇水或遇雨极易徒长,要及早化学调控,掌握少量多次、前轻后重的原则。初花期(7月上旬)每亩施缩节安1.5-3/亩,打顶后(715-25日)施缩节安3-5/亩。对于长势弱或结铃多有早衰倾向的棉田不喷施缩节安或减少用量。为节约用工,喷施缩节胺可与喷药治虫或喷施叶面肥结合起来。通过化学调控,力争做到适时适度封行,大小行棉花85日前后封大行,等行距棉花720封行,达到上封下不封,中间一条隙的程度。

(三)适时整枝

打顶应根据棉花长势、品种特性灵活运用,掌握时到不等枝,枝到不等时的原则。今年棉花普遍发育早,可适当提前打顶,各类棉田应于715~20日前完成打顶。具体而言,对于每亩3000-4000株的棉田,可在13-14果枝时打小顶(一叶一心),每亩2000-2500株的棉田,可在14-16果枝时打顶, 每亩6000株左右的短季棉棉田,可留果枝6-8个。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在85日前后四门落锁。根据棉花长势整枝打杈,改善棉田通风透光条件,促进棉株多结铃,结大铃。

(四)防治病虫

1.防治棉铃虫。棉田二代发生时间大致在7月上旬,进入孵化期要密切注意蕾铃的危害状况,当棉株被害率5%10%,百株有幼虫5头以上时,要及时防治。

2.防治棉盲蝽。78月份天气多雨阴湿,棉花生长旺盛,也是盲蝽象多发季节,根据盲蝽象的发生危害特点,应采取统防统治的策略,尽量采取农户联合统防统治,防止转移。此外,清除田间杂草也是减少棉盲蝽发生机率的有效措施。

3.防治伏蚜和红蜘蛛。加强测报,防治策略为点片发生和点片治理,对红蜘蛛重发棉田可摘取虫害叶片带出田外埋入土壤,严格控制扩散。

4.预防“两萎病”。增施硫酸钾肥,及时排除棉田积水,8月喷施叶面肥等。

(五)防灾减灾

1.防干旱。进入开花结铃期的棉花也进入需水高峰期,对水较敏感。一般10天以上不遇雨就会出现旱情,轻者降低铃重,重者引起蕾铃脱落,此时有水浇条件的棉田要及时浇水。浇水可与培土、施肥结合。要尽快揭膜,拣净残膜,带出田外,然后立即施肥和培土,培土高度1520厘米接着浇水。切忌大水漫灌,宜大行沟灌。

2.防涝渍。进入汛期,若连续阴雨,会导致棉花营养生长过旺,蕾铃脱落和烂铃,如长时间积水,会产生渍涝危害。因此,要及早做好棉田沟渠疏通,做到雨住水退、不积水,防止大雨后排水不及时,造成渍涝。

3.防烂铃。8月上中旬要及时收摘黄熟铃和有斑点的棉铃,及时剥开晾晒。

 

三、西北内陆棉区棉花生产中后期管理技术指导意见

当前,西北内陆棉区棉花已进入花铃发育时期。为实现棉花蕾铃脱落低,田间通风透光好,群体稳健,病虫害少等目标,应采取以下中后期管理技术措施。

(一)肥水管理

花铃期是棉花需水需肥量最大时期,要采取“看天、看地、看棉花”进行肥水运筹,重施花铃水和花铃肥

1.滴灌棉田滴灌周期5-7天,滴灌量30-40/亩,保持田间土壤持水量始终在60-70%,处于潮湿状态。滴施氮、磷、钾复合肥5-10公斤/,减少幼龄脱落,保证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协调。

2.阴雨较多,土壤持水量偏大,棉花偏旺、偏嫩棉田,适当延长灌水间隔,控制灌水量。

3.沟灌棉田,一般在一水后的15-20天开始浇花铃水,花铃期灌水2-3次,两次间隔15天左右,浇水量80-100方/亩。

4.补喷叶面肥。每隔7天左右,喷施尿素、磷酸二氢钾、禾丰硼等叶面肥,连续喷施2-3次。

(二)适时打顶化控

根据“时到不等枝、枝到不等时”原则,一般在株高60-80厘米,果枝台数7-10个,进行集中打顶,摘除顶心或一叶一心或两叶一心。打顶后6-10天,喷施3缩节胺/亩水溶液,形成上部盖顶桃。

(三)防治病虫和防灾减灾

1.防病虫。根据当地植保部门的病虫测报信息,及时防治棉铃虫、红蜘蛛和棉蚜等害虫。

2.防脱落。采取“防咬、防掉、防烂、防干”措施,确保棉花成铃。

3.防天灾。要做好冰雹、干热风等天气灾害的预防,一旦发生,要及时补救。

4.防早衰。采取合理灌溉,加施硼锌、微肥,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等措施,防治棉花早衰。

5.防徒长。采取推迟滴灌时间,系统化控,早揭膜,重打顶和整枝等措施,防止棉花徒长。对于疯长、旺长、贪青棉田,应采取水控、化控和早打顶、打群尖等措施。适时推迟浇水,水量要小,灌水量50~60方/亩,打顶打两叶一心或摘除最上部一个节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