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是棉花成株期主要的病害,在棉花生产中是为害极大,且具毁灭性的病害,二者常混合发生,被称为棉花上的"癌症"。 病害一旦发生难以根除,苗期引起大量死苗,成株期蕾铃大量脱落、植株枯死,损失严重,结果造成严重减产。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只有一字之差,但病原不同,侵染过程类似,都作用于植株的维管束,由于二者发病症状比较相似,如不仔细观察分辨,在病症的区别上常常引起混淆。

在不少棉田中,不但有单一的枯萎病和黄萎病病田,还有许多两病混生病田,有时一株棉花还同时感染两种病害,这两种病害的相似性和混生性使不少棉农因为分不清这两种病症,在田间防治上发生药不对症,导致治疗不当。

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区别介绍如下:

一、棉花枯萎病与黄萎病的相似点

1、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均为真菌性病害,且两种病害的发生与发展均与温度关系密切。

2、两种病菌均可在棉籽、病株残体和土壤中越冬,且两种病害均以土壤传播为主。

3、两者都是系统侵染的维管束病害,侵染过程类似。

4、棉花感染两种病菌后,维管束均变褐,且水分输送受阻,表现出萎蔫症状,甚至枯死。

二、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主要区别

由于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病原不同,所以其发病症状、发病时间、发生条件等亦有所不同。

棉花枯萎病

棉花黄萎病

1、发病时期不同

棉花枯萎病在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而棉花黄萎病苗期一般不发病。枯萎病较黄萎病发病时间早,一般在子叶期就开始发病,发病盛期在苗期和蕾期。而黄萎病一般在现蕾后才开始出现症状,在棉花7-8月份花铃期大量发病。

2、发病温度不同

两种病害都要求较高温度,发病适宜的温度均在25-30℃,只是最初发病温度稍有不同,枯萎病为20℃,黄萎病为24℃。所以枯萎病在田间出现病害症状及发病高峰要比黄萎病早。

3、发病症状不同。

1)苗期症状不同点。棉花枯萎病病株的子叶和真叶出现黄色网纹,局部枯焦,严重的造成死苗,在不正常气候条件下出现紫红型和青枯型症状。黄萎病病株叶片叶肉褪色呈灰色或浅黄色,叶片看上去像西瓜皮的颜色和斑纹,叶缘向上翻,落叶型菌系可造成大面积落叶。

2)中后期症状不同点。枯萎病病株节间缩短,植株矮小,顶端枯死或局部侧枝枯死,叶片出现黄色网纹和局部枯焦,雨季病部出现红色霉层。黄萎病一般不矮化,叶脉不变色,叶肉褪色使整叶呈西瓜皮状,叶缘枯焦,落叶型菌系可造成落叶光秆,一般下部先出现症状,向上发展,雨季病部出现白色霉层。

4、发病高峰不同

枯萎病在田间有两次发病高峰,第一次发病高峰在棉花现蕾后的6月份。以后随气候温度升高,病害停止,甚至症状隐蔽,到秋季雨多时(一般在9月份)出现第二次发病高峰。

黄萎病在苗期很少发病,一般从棉花现蕾开始发病,到7—8月份的花铃期达到发病盛期,吐絮期逐渐停止发生和发展。

5、维管束颜色不同

导管颜色剖秆检查。枯萎病剖开茎杆,木质部导管变黑褐色腐烂,变色不均匀,潮湿时病株茎秆表面有大量粉红色霉层。黄萎病剖开病茎,木质部导管呈褐色,但比枯萎病颜色浅,且变色部分分散而均匀,潮湿时病叶上长出白色霉层。

三、棉花枯、黄萎病的防治方法

棉花枯萎病、黄萎病都是系统侵染的维管束病害,按病情由重到轻可分为五级,以抗病指数来表示分别是:感病级、耐病级、抗病级、高抗病级、免疫级五级。其防治方法基本相同,要以预防为主,并根据不同棉区的发病情况,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措施。

(一)农业防治

1、种植抗(耐)品种是目前最有效的措施。在棉花生产中,选用抗病品种,提高植株抗病性,控制病害发生。目前品种中有高抗枯萎病甚至达到免疫的程度,但目前所有品种在黄萎病上还没有一个能达到抗病级的水平,所以大家在选择品种时可以选耐病性高的品种。

2、加强田间管理。勤中耕,深中耕,提高地温,降低土壤湿度;增施腐熟的有机肥和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

3、搞好现蕾前的预防工作。棉花现蕾期是棉花枯、黄萎病发生和发展的关键期,对一些带病棉田,在棉株显症之前滴施磷酸二氢钾、矿源黄腐酸、生物菌剂等营养剂,提高棉株抗病性,减轻病害的发生。

(二)化学防治

1、种子和土壤处理:做好棉花播种前的药剂浸、拌种工作,消灭种子上的菌源,或选用包衣棉种。

2、做好发病后的补救工作。

① 田间发现零星病株后,应立即拔除集中烧毁,并对病穴及其周围进行消毒。

枯黄萎病是土传病害,所以,传统的叶面方案,很难解决根本问题,一般来说,建议滴入生物菌:市面上比较多的,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等都可以。但是一定要早,菌落发生发展是需要时间的。

如果在棉花黄萎病、枯萎病的发生盛期进行防治,对于这两种号称棉花“癌症”的疾病来说,所谓的药物防治效果基本不尽人意,一般都是得不偿失。

防治该病的**措施是防患于未然,即建议广大农户朋友加强田间检查,发现零星发病棉田,及时拔除病株并烧毁,并对病株处的土壤进行消毒处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