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280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棉花是亲吻大地的云

张钧博

①我总觉得,姥姥家的棉花田,真像是一朵辽远的云。仿佛那燕儿掠过的天空是面镜子,把那上面的云儿,都映到人们的手边了。

②这片地,不过一亩多,种棉花的时间却比我的年龄还大得多。姥姥回忆,还在生产队里的时候这一亩多地就长起了棉花。当时分完口粮地,恰好还剩东坡的一块闲地,便分给了姥姥家。然而,东坡没水井,土也是松松散散,肉眼看见的荒凉。姥姥无奈地笑笑:种棉花吧,就当天爷爷把云彩给咱带手边儿来了。

③当时姥姥姥爷刚刚成立了自己的小家,生产队长欺负姥爷是个小年轻,时常是一天卖力流汗下来,十分的工分只给结六七分。姥爷气不打一处来,要和队长理论,姥姥拉住他:谁叫咱们刚成家辈分小呢,说不定是他嫉妒你身子壮呢。姥爷听了哈哈大笑,继而也就消了气。

④我时常想,姥姥温和的脾气,就仿若那蓬松的棉花,生活的苦难刚刚碰触,就立马被她的温和所包围了。而每一朵棉花,都是天际的云在亲吻大地,姥姥就像那云一样,拥有柔软、豁达的心境。

⑤姥姥家的棉花田里一年能收三四十斤棉花,姥姥手巧,棉花晒干后,用弓子打成绒子,蓬蓬的,手感好得很。打好的绒子,有的做被子,有的做棉衣,再取极少的一丛,拿去点煤油灯。原本无人认领的荒地,竟也被姥姥种出棉花,给贫瘠的日子点缀上许多温暖。

⑥姥姥是极爱孩子们的,听闻邻居谁家的孩子出生了,便取些棉花,做成一双漂亮的虎头棉鞋,两只虎眼精神得很。邻家的大娘总是乐呵呵地收下嘴里不住地念叨:真好,真好。

⑦先前过年,日子总归不如当今好,但即便再拮据,姥姥总是要给母亲和舅舅一人做上一身崭新的棉衣,让他们在大年初一的早晨,也能(方言体面之意)得不行。这些带着姥姥体温的棉花,为原本灰暗的生活织上了一层云,点上了一盏灯。

⑧再后来,生活逐渐好起来,姥姥姥爷已多年不种地,但那片棉花地却依然留着,姥姥说:年纪大了,多了种不动,这一亩棉花,权当活动手脚吧。

种棉花哪里是活动手脚这么简单的事?我偷笑。怕是姥姥忘不掉过往,忘不掉那段拿着棉花织成云朵,拿着生活的苦难织成笑靥的日子;忘不掉那段即便有大涝大旱,收成惨淡,也强打起微笑与家人一起对抗苦难的日子。抑或者,姥姥自己就是一朵亲吻大地的云吧。

⑩每一朵棉,都是心怀悲悯的云,在亲吻大地。它们长在麦稻不亲的荒地,默默地消磨着这片大地的苦难,为它带来生机和希望。

(刊载于2021.4,人周刊网)

【小题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叙事中以物——棉花为线索贯穿全文,并暗含着对姥姥的理解和爱。
B.文中的“棉花”既是实指田地种植的棉花,又象征着姥姥柔软、豁达的心境。
C.第⑨自然段写“我”偷笑姥姥年纪大了,还以为种一亩棉花是简单的事。
D.文章语言充满诗意,既能带给读者美的享受,又能从中获得生活的启示。
【小题2】赏析下面的句子。
我时常想,姥姥温和的脾气,就仿若那蓬松的棉花,生活的苦难刚刚碰触,就立马被她的温和所包围了。
【小题3】姥姥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写两点即可)
【小题4】请说说文章的标题“棉花是亲吻大地的云”好在哪里?
【小题5】请结合文章主旨,理解第⑩段文字的深层含义。
21-22七年级下·福建宁德·期中
知识点:散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微笑的真谛

李复威

①我喜欢微笑。听大人们说,我从小面部就总带着微笑,眼睛透着亮光,眯成一条细缝。到长大与人交往的时候,就微笑常驻了。如今,人已入老境,即使是个人独处的时候,微笑也是时现时隐。可以说,微笑伴随我一生。

②对于微笑,我在孩提时,曾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那还是我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一次同学们上体育课做游戏,一个蛮横的大个子和我发生了小小的争执。他出言不逊,用极其难听的脏话骂我,语义涉及到父母的尊严。我怒不可遏,出拳打了他。事后,我受到学校“记小过一次”的处分。

③那天下午,校长约我去办公室谈话。我磨磨蹭蹭、左顾右盼地“”进了当时在学生眼里极为庄严神圣的地方——校长办公室。同学们十分爱戴的、已届中年的女校长跟我进行了十分钟的谈话。校长面容严厉地训斥了我,话语铿锵,吓得我头都没敢抬起来。等她宣布完处分决定后,突然表情骤变,亲切地对我说了最后一句话:“当然,打人是不对的,但你从小就知道维护父母的尊严,还算……你走吧。”我告别时,她冲我微笑了一下。哎呀,她这一笑驱走了我的不安情绪和抵触心理。她那一笑,传递着一个我当时似懂非懂的信息。那眼神、那嘴型、那表情,深深地烙印在我涉世不深的心灵上,至今记忆犹新。

④在十年浩劫的日子里,我体味到微笑所潜在的、不可思议的力量。那时,我工作的中学已完全陷入瘫痪。一位年近六旬满头白发的老校长第一个被揪出来,扣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挨批斗,整日被禁锢在贴满大字报的“牛鬼蛇神”的“窝”里。往常校长的整洁的服饰、体面的举止、优雅的风度已荡然无存。

⑤我和老校长同事多年。我凭着自己对他苦难身世、革命经历和为人处世的了解,坚信一点,老校长是一个好人——一个不应受到如此对待的好人。

⑥一次,我在造反派人员的监督下去关押老校长的储物仓库里取东西。刚一进屋,一股冲鼻的霉味令人昏眩。我看见蜷缩在角落的老校长面对着一摞写交代材料的纸张发呆。我不敢多耽搁,取完物品转身就匆匆离开。临关门时,我抬头偷偷瞧了他一眼。此刻正好他也在注视我。瞬间的对视中,我不知从哪里来的胆量,冲着他微笑了一下。这隐秘难辨、稍纵即逝的微笑,让我如坐针毡地后怕了好几天。

⑦风暴终于过去了。老校长得到了**并官复原职。我再次见到他时,他紧紧地握着我的手,噙满泪水告诉我,那时没完没了的批斗已让他精神几乎崩溃了。他曾一度打算走上不归之路。就在那刻,我的那一次微笑让他感到了同志们的依然如初的信任。他终于艰难地找回了自信,打消了那可怕的念头。老校长深情地对我说,谢谢你那救命的微笑啊!我万万没有想到……我受宠若惊……

⑧我曾参观过一次欧洲名画复制品流动展。那是国外一个著名的艺术博物馆组织的全球范围的大型展览活动。那天,我漫步在充溢着浓郁的艺术氛围的大厅里,听见远处传来一阵啧啧的赞叹声。我蓦然回首,见到了《蒙娜丽莎的微笑》。我一下子被一种沁人心脾的美震慑住了。我久久地凝视着、仔细地端详着。这其中蕴藏有多少人生的哲理和美的奥秘啊!她眼睛微眯,嘴角稍翘,表情恬静,态度安详,充满了纯净、善良、慈祥,透露着一种母爱式的真诚和温馨。她那微笑如大海般深沉,如朝霞般柔丽,如水晶般透明,如梦幻般美妙。她那微笑就是一首迷人的乐曲、一篇令人遐想无穷的诗。在那刹那间,我领受了一次审美的震撼,我的心灵上深深镌刻下永不磨灭的箴言:微笑,我的信仰。

⑨我曾领略过林林总总的令人难忘的微笑,而让我最心仪、最倾倒、最崇仰的是近期看到的一张独特的像照:一名年轻的白衣天使,摘下了护士帽和护面罩,显露出剃光了头发的面庞,额部是一道深深的压痕,鼻头贴着防擦的胶布,满脸的汗渍甚至来不及擦一下。这是记者抓拍的一张照片,主人公是数万名赴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医护人员中普普通通的一员。从中明显能感到她工作的极度劳累、护理的莫大风险,包裹严实的防护服上甚至需要前后都写上大字姓名,才能方便辨认。就在这略显尴尬的闪光的瞬间,这位护士依然给人们一个耐人寻味的浅浅的微笑。

⑩我凝视着相片,脑海里还原着这位护士平日的模样:漂亮的脸庞,飘散的长发,白皙的皮肤,爱笑的个性……也许她刚刚结婚,也许她刚刚离开出生不久的宝宝,也许她家中的父母多病正急需照料,也许……

这浅浅的、多少让人感觉些许苦涩的微笑中,我读到了许多许多……我想,这难道不是比名画中蒙娜丽莎微笑更美丽、更高贵的微笑吗?一个是艺术的创造,一个是生命的本色;一个是美的向往,一个是生活的原生态;一个是让我们赞叹欣赏,而另一个则是令我们感动、鼓舞与景仰。

微笑是人类最真挚、最友善、最美好的表情。微笑是人类幸运的符号。微笑是亮丽人生的剪影,是生活幸福的速写。微笑,拒绝一切伪装、隐瞒、虚假、欺骗。那形形**的悖逆真诚的虚笑、假笑、阴笑、狞笑都将在微笑面前露出原形,无处逃遁。

我仿佛看见太阳在微笑,月亮在微笑,高山在微笑,大海在微笑……

(节选自《光明日报》2021-03-19,有删改)

【小题1】请分别概括上文第⑧段和第⑨段的内容。
【小题2】请结合文本,分析第③段中“校长”的形象。
【小题3】请仔细阅读第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说一说“许多许多”的具体内涵。
【小题4】请对下面句子中的加点字进行赏析。
我磨磨蹭蹭、左顾右盼地“”进了当时在学生眼里极为庄严神圣的地方——校长办公室。
【小题5】文章的标题“微笑的真谛”到底指的什么?请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芦苇的记忆            

马素钦

①我家珍藏着一张很大的芦苇席,苇篾微微发黄、大小均匀,席花紧密、排列有序。每到夏天,我就把它铺在床上。燥热的夏夜,躺在上面,便浑身清爽。这席是我父亲编织的,我们姊妹八个,一人一张。这张苇席,融入了我许多关于芦苇的记忆。

②儿时的故乡有一片绵延两千多亩的芦苇荡,这里是孩子们的乐园。春天,我们在芦苇荡里采摘野菜; 夏天,我们在芦苇荡里捡水牛,敲气肚蛤蟆,捉苇喳喳; 秋天剪芦花; 冬天吃苇芽。

③那个年月,芦苇是一个家庭里的主要经济来源,它带给孩子们无尽快乐的同时,带给大人的却是无穷无尽的辛劳。

④春夏薅(hāo,拔出田草)苇子。暮春,芦苇已经长到两米多高。芦苇地里有很多绞股蓝,狗儿弯藤……这些藤蔓植物。顺着苇秆往上爬,把附近的芦苇紧紧缠绕在一起。如果不提前拔掉,它们会把芦苇缠折。所以人们隔三岔五要去苇地里拔草,我们这里称之为薅苇子。关于薅苇子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新媳妇,被公婆派到地里薅苇子,新媳妇到地里,看着一棵棵拇指粗的芦苇发起了愁,她用力地薅,手掌被磨破了,却一棵也薅不下来,她难过地大哭起来………

⑤秋天砍芦苇。秋天里的第一次霜降,预示着该砍芦苇了。四里八乡砍芦苇的时间是统一的。提前一天各大队部会下发通知。第二天,起五更,摸黑下苇地,热闹极了! 路上大车小车,男男女女。老老小小,一家子都去,有的还提前通知了亲戚。砍苇的好手速度快,割的苇茬低,捆的芦苇把子不容易散。成捆的芦苇被运回家,然后被放在房檐下自然风干。人多力量大啊!两千多亩的芦苇荡,只用一上午便荡然无存。

⑥冬天刨苇茬。刨的时候要躲开藏在泥土里的苇芽。每一个芦苇芽,都是一个希望。苇茬上有时也会有苇芽,这种苇芽长大了会影响其他芦苇的生长,于是就成了我们口中的美味。

⑦故乡的大人没有空闲的时候,地里没有了农活,他们就开始在家里剥苇子、编苇席。我常常惊叹于父亲剥芦苇的速度,芦苇在父亲的手里翻转,苇叶唰唰落地。不论是用拧的还是揭的,经他剥的芦苇总是干干净净的。每次我剥苇子,总是很费力地把紧贴在苇子上的苇叶揭起、拽下,手指都被刺破了,苇节部分还是会留下一部分叶子。我以为父亲的手里有神器,曾数次翻开他的手掌,却每次都只能看到那厚厚的茧子。

⑧父亲的手很巧,他能用红色高粱秆和金黄色的芦苇秆编织成有花色的席,席上的四角编出大红的字。农村的孩子结婚,喜床上,或旧或新,或买式借部要铺上一张这样的席。有钱的。还会在喜床靠墙位置再钉一张大花席。我家老屋卧室里,有一张老式大床,靠床的墙上,钉着一张红白相间的圈床席,席上天下太平四个字清晰依旧。这张席是父亲亲手编织的,是他和母亲结婚时最奢侈的婚房装饰品。

⑨因为父亲手巧,左邻右舍常拿着苇篾到我家来编席,一是热闹,二是可以学些手艺。

⑩编席的人先是蹲着,脚麻了就跪着,膝盖疼了就坐在脚脖子上,实在太累了,就躺在自己尚未编好的席上伸伸腿。每次母亲做好了饭,总是喊了又喊,可父亲的手指仍在苇篾问穿梭。我们常拿了馍坐在父亲身旁,父亲编几下再抬头咬一口我们手里的馍。

⑪编好的席子要挑出去卖。父亲年轻时跟着爷爷挑着席去卖,为了在天明之前赶到卖席的地方,他们凌晨三四点钟就从家里出发了。细长的扁担,一头一捆席,扁担压弯了爷爷的腰。拄着拐杖的爷爷挑不动了,父亲就跟着乡亲,挑着家里的希望出门。

⑫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高档凉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用苇席的越来越少,砍下来的芦苇开始被当柴烧。后来,芦苇荡被拖拉机统一耕掉,种上了庄稼。浩渺的芦苇荡,机器的轰鸣声是它唯一的葬乐。

⑬芦苇荡消失的那一年,父亲为我们每人编了一张苇席,连同芦苇的记忆一并送给了他的孩子们。

【小题1】文中第③段提到芦苇“带给大人的却是无穷无尽的辛劳”,这种辛劳具体体现在哪些事情中?请梳理相关内容,简要概括。
【小题2】文中第⑩段是如何表现编苇席的不易的?请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个角度简要分析。   
【小题3】这篇散文写了零零散散的多人、多场景、多事件。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作者是如何做到“散而不乱”的。   
【小题4】读完这篇散文,同学们对本文的主题持不同的意见。有人说它表达的是对童年、对故乡的怀恋,有人说它是为美好事物消逝而唱的挽歌……你对本文的主题有什么理解?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春雪中的邂逅

①虎年立春过去一个多星期,忽然铺天盖地下了一场大雪。北京的冬天,多年没有见过这样大的雪了,更不要说在早春时节了。

②冒着大雪去天坛,衬着飘飞的白雪,红墙碧瓦的天坛一定分外漂亮。没想到英雄所见略同,和我想法一样的人那么多。想起春节前来时,这里没有多少人,清静得犹如世外桃源,连挂在北天门前那两排银杏树上的红灯笼都显得格外寂寞,在寒风中无声地摇晃。

③想想如今手机流行,拍照变得方便,人人都成了摄影家,更何况专业的单反相机也成了不少人的装备,趋之若鹜来天坛拍雪景的人自然便多了。这已经成为天坛的一景。我坐在双环亭走廊的长椅上,这里平常人不多,今天人也多了起来,都是在双环亭前和对面小山上的扇亭前后拍照的。坐在双环亭里的人,几乎都是如我一样的老头老太太,看着年轻人在纷飞的大雪中嬉戏,手机和相机像手中的宠物一样,在雪花中一闪一闪地跳跃。坐在我身边的,也是一个老头。我来的时候他就坐在这里,大概时间久了,显得有点寂寞孤单,便和我没话找话聊了起来,方知他比我小两届,68年老高一的,当年和我一样,也去了北大荒,是到了密山。北大荒,一下子让我们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其实,当时我在七星,密山离我们那里很远。

④我们便聊了起来,越聊话越密。他很爱说话,话如长长的流水,流个没完。我听明白了,他是来参加他们队上知青聚会的,同班的七个同学说好了,今天来天坛双环亭这儿聚会,在天坛转转,拍拍照、聊聊天,中午去天坛东门的大碗居吃饭。当初,他们七个同学坐着同一趟绿皮火车,到北大荒后分配到同一个生产队。别看他们离开北大荒回北京的年头不一样,回到北京后工作不一样,有人当了个小官,有人发了点儿小财,有人早早下了岗,有人买了宽敞的楼房,有人还住在胡同的平房里……不管怎么说,七个人的友情一直延续至今,从1967年到北大荒算起,有55年的历史,时间可是不算短了。

⑤都快中午了,除了他,那六位一个还没来。他显得有些沮丧,拍拍书包,对我说:北大荒酒我都带来了,准备中午喝呢!咱们军川农场出的北大荒酒,你知道,最地道,我是专门跑到咱们北大荒酒驻京办事处买的呢……我劝他:雪下得太大了!也是,没想到今儿雪下得这么大,你瞅瞅我们定的这日子!他对我自嘲地苦笑,又对我说:好几个哥们儿住得远,今天这路上肯定堵车,兴许都得晚点儿了。我忙点头说;那是!别着急,再等等。大家伙儿都好多年没见了,本来说是前两年就聚聚的,谁想这疫情一闹就闹了两年多,聚会一拖再拖,一直拖到了今天,又赶上下了这么大的雪!这样的聚会,对你们更有意义!我宽慰他。这时候,他的手机响了。接了电话,是他的同学打来的,告诉他来不了了。放下电话,他对我说:他家住得最远,清华那边的五道口呢!又来了个电话,另一个同学打来的,嗓门儿挺大,我都听见了;也来不了了,家里人拉着他非要到颐和园拍雪景,人正在去颐和园的路上堵着呢!少了俩!他冲我说,显然有点不甘心,拿手机给另一个同学打电话,铃声响半天,没有人接。他有些扫兴,又给另一个同学拨电话,这一回接通了,对方抱歉地说来不了,实在没辙呀,这么大的雪,咱们改个日子吧!他放下电话,不再打了。

⑥坐了一会儿,突然,他站起身来对我说:这么大的雪,我本来也不想来的。我老伴说我,这么大的雪,再摔个跟头,摔断了腿……可我一想,今天这日子是我定的,天坛这地方也是我定的呀!叹了口气,他又对我说:你说那时候咱们北大荒的雪得有多大呀,比这时候大多了吧?那年冬天,一个哥们儿被推举上大学,我们给这哥们儿送行,在农场场部包下了小饭馆,下那么大的雪,跑十几里地,不也是都去了吗?我劝他:此一时彼一时了,兄弟,那时候咱们多大岁数,现在又多大岁数了?是!是!他连连称是。说着,他看看手表,站起身来,看样子不想再等了。不再等等了?他冲我无奈地摇摇头,背着书包便出了双环亭。

⑦雪依旧纷纷扬扬,漫天皆白,遮挡住了不远处的树木和小径。望着他的身影消失在茫茫的大雪中,我心里有些感慨,知青的身份认同,只在曾经的同在北大荒的日子里;知青之间的友情美好,只在回忆中。知青一代毕竟老了,几十年的岁月无情,各自的命运轨迹已经大不相同,思想情感以及价值观与当年在北大荒时更是大不相同。如果还能有友情存在,在五十多年时光的磨洗中,也会如桌椅的漆皮一样,即便没有磕碰,也容易脱落。现在想想那时候的友情,像是看一张老照片,或者一幅还挺漂亮的画罢了。热衷聚会的知青,沉湎友情的知青,是那么可爱可敬,只是,如此缅怀和钟情的纯粹友情,如今已经变得极其稀少。如古人王子猷雪夜远路访友,只能是前朝旧梦。

⑧没有任何利害关系和欲求的纯粹友情,只能在我们的回忆里。在回忆里,友情才会显得那样美好。时间,为友情磨出了包浆。

(文/肖复兴,有删改)

【小题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概括回答。
【小题2】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3】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⑥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小题4】如何理解文章第⑧段句子的含义?
【小题5】知青老人的这次“聚会”触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写下来。(不超出所给的字格)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