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6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棉花里的父亲

章中林

①回家的时候,大门紧锁着,只有那条癞皮狗还在门前吐着舌头。我左右喊了几声,没有人应声,这人都去哪儿了呢?他们应该知道我回来呀,突然看到场院里如雪的棉花。是捡棉花去了?赶到大叔家一问,他说父亲去前山捡花去了。

②我放下行李,奔向棉花地。正午的太阳火辣辣的,晒在身上毛毛刺刺的,像是有虫子在爬,十分不自在,还没走几步就汗流浃背了。空旷的田野里没有风,也没有一个人影。是啊,这样的毒日,谁不愿意窝在家里,躺在电扇下面?可是,父亲?不知说过多少回:棉花少种点,有事情做就行。可是他却非要拉上上十亩棉花,还说,自己动得,不要我们负担。但是你也不要这样拼命哪。

③我循声站进棉田里。父亲正弓着背捡着棉花,腰间系着蛇皮袋,鼓鼓囊囊的,每移动一步都显得吃力。两只手却不闲着,熟练地抓住盛开的棉花随手塞进袋里。父亲看着走近的我笑着,打着招呼。黢黑的脸上深深的皱纹颤抖着;白发凌乱地贴在额前;衣服就像从水里捞上来的一样,还结出了盐花。

④阳光下,父亲的背影溅起凄惨的白光,坚硬而嶙峋——一种说不出来的酸楚涌上心头。父亲的一生都是在这片洁白的棉花中佝偻着前行的。一天天,一年年,他就像一个倔强的牧民看护着自己的羊群,就像一个固执的渔民守望着自己的鱼塘,不眠不休,不离不弃。父亲啊,父亲!

⑤棉花,就是父亲的花朵,就是父亲的攒钱罐。父亲用自己最虔诚的跪拜来侍弄棉花——育秧,移苗,间苗,施肥,打药,锄草,每一个环节他都一丝不苟,就像培育着襁褓中的婴儿。那些岁月,父亲就是用自己坚定的脚步,羸弱的肩膀种下繁华的棉花,背起一家丰满的希望——我们的学费,过年的新衣,喷香的猪肉,还有久违的微笑。现在,我们都已经成家,他也应该停下奔跑的脚步,和我们一起分享这棉花一样舒适而温暖的生活。可是,山一样的父亲依然像一头倔强的老牛一样默默守护着,坚持着。父亲啊,父亲!

⑥一点多钟我们才回到家。父亲草草地扒了几口饭,就又坐到了簸箕前剥起棉花。也许是太疲劳了,还没一会儿,父亲就躺在棉花上睡着了——头枕着棉花一动不动地睡着了。他睡得是那么酣畅,睡得是那么沉静。

⑦他侧着身子,躺在灰色的棉花壳上,头枕着雪白的棉花。头上银白的头发根根扎眼;一张脸就像皱缩的核桃沟壑纵横;青筋暴突的手就像柘树枝,上面是道道血口。看着日渐苍老的父亲,我真想摸一摸他粗糙的手,抚一抚他的白发,对着他的耳朵说说心里话,可是,他睡得那么沉,那么香,我又怕惊扰了他的清梦。

⑧静静地睡着的父亲,脸上露出淡淡笑意,粲然如盛开的棉花。他是看到了桃红李白的绚丽,还是闻到了油菜芝麻的浓香?是尝到了大米麦子的绵软,还是摸到了蚕茧棉花的和暖呢?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父亲一定在惦记着他的春种秋收,他的夏播冬藏,不然,他的笑里怎么会飘来丝丝的甜呢?

⑨也许怕打扰了父亲,风顽皮地小跑来;也许怕惊醒了父亲,太阳躲进了云里。在这里,除了父亲均匀而舒畅的呼吸在轻轻地流淌,再也听不到一点声响。

⑩这个世界仿佛成了一种永恒——因为有一朵厚实、热烈的棉花在我的心里霍然盛开。

【小题1】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小题2】请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第7段划线句子。
【小题3】仔细揣摩第7段中波浪线句子“看着日渐苍老的父亲……”,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此时此刻,你想对父亲说些什么呢?请以第一人称表述,60字左右。
【小题4】请你联系全文内容,说说对文题的理解。
19-20七年级上·江苏淮安·期中
知识点:记叙文散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阳光的味道

①阳光能有什么味道?很久以前,一个贫穷快乐的女孩儿让我知道了阳光。

②初中,我是在偏僻的乡下度过的,那种艰苦不是十几年后的今天所能想象的。小镇破败不堪,学校亦简陋得不成样子。我们十几个女孩儿挤在一间土坯泥屋里,夏天还好说,一到冬天屋里又冷又潮,冰窖一般。每天临睡前,我们总忍不住抱怨一通。只有芳,从没有一句怨言。她穿打补丁的衣服,吃咸菜窝头,冻得红肿的脸却仍然挂满微笑。

③因为天冷屋潮,我们常把被子抱出去晒。有一次,我和芳一起去收被子。夕阳正是最好的时候,金黄的余辉斜斜地照着,被子晒得鼓鼓的,抱在怀里松松软软温暖极了。“阳光的味道真好!”芳把头埋在一大团被子中,深深地嗅着。“阳光有什么味道?”我感到奇怪极了。

④芳不好意思地笑了,“甜丝丝的,暖暖的,我也说不清楚,你使劲闻闻就闻到了。”

⑤我按芳的话去做了,但什么也没闻到。然而从那以后,我记住了芳,记住了芳的话。

⑥当我第二次听到有人说起阳光的味道时,已经是许多年之后,这期间我读完初中、高中,上了大学,再留在省城工作,十几年的时光匆匆而过,芳的故事也在淡漠中远去。直到前年那个明媚的春日,我在山脚下漫步,芳又从纷纷杂杂的记忆中清晰地走出来。

⑦那是个星期天,阳光灿烂极了,天蓝得高远。我和几个朋友在山脚下的草地上玩儿,一个很轻柔的声音随风飘来,“阳光的味道真好。”我的心蓦然一惊,循声望去,一位中年妇女正揽着一个活泼美丽的小姑娘坐在青青草地上。中年妇女眯着眼,微仰了头,阳光洒满她的脸,那上面漾着浅浅的幸福的笑意。

⑧“妈妈,阳光是什么味道?我怎么闻不到呵。”女孩儿轻摇着妈妈的胳膊。中年妇女笑了,她拍拍女儿的头,“你闭上眼睛,用心去闻就能闻到了。”女孩儿真的闭紧了眼睛,而且闭了很久。待她再睁开眼时,已经是满眼的晶莹,“妈妈,在黑暗里是不是很难受?”

⑨中年妇女似乎没有看到女儿的眼泪,她又笑了,“傻孩子,妈妈怎么会难受呢?我能闻到阳光的味道,能听到风的歌声,还能听到你骨头生长的声音,妈妈快乐还来不及呢?”

⑩我恍然间才明白,中年妇女原来是个盲人。这一发现,震得我心痛。不知怎的,芳抱着一团被子在夕阳余辉中幸福微笑的样子一下涌现到我的眼前。曾经读过一篇文章《花开的声音》,当时怎么也不明白花开能有什么声音,但作者却说,花开有着极美丽动听的声音,但只有那些对生命充满热爱并以一颗感激之心去看待世界的人才会听到。

⑪我紧紧闭上眼睛,用心去感受阳光的抚摸。风很温暖,轻轻柔柔像母亲的手。阳光融在风里,缓缓淌过我的脸、我的身和我的灵魂,有花和草的清香,有虫鸣和蝴蝶展翅的美妙之音,一切都好极了,生在这世上原本就是一种幸福。

⑫有一股凉凉的东西顺着我的脸颊流下来,我知道那是久违了的眼泪。突然间,我闻到了一种味道,清清的,浅浅的,就像我们平平淡淡的生活。我想,这也许就是阳光的味道吧。

(选自《读者》)

【小题1】文章围绕“阳光的味道”讲述了两个故事,请你简要概括两个故事的内容。
故事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事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中年妇女眯着眼,微仰着头,阳光洒满她的险,那上面漾着浅浅的幸福的笑意。
【小题3】流泪是人们流露情感的特殊举动。本文结尾“我”留下了“久违的眼泪”,饱含了“我”哪些复杂的感情?(写出两点即可)
【小题4】妈妈难道有神力吗?请根据下面这句话说说你的理解。
她又笑了:“傻孩子,妈妈怎么会难受呢?我能闻到阳光的味道,能听到风的歌声,还能听到你骨头生长的声音,妈妈快乐还来不及呢!”
【小题5】阅读完本文后,你认为怎样才能闻到“阳光的味道”呢?
阅读下列群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雨中明月山

梁衡

①江西西部有明月山,藏于湘赣之间,不为人识,当地政府恨世人不识壁中之玉,闺中之秀,便邀海内外作家记者团作考查之游。

②那日,微雨,无车无马,徒步爬山,一入山门,立见毛竹数竿,有两握之粗。青绿滚圆的竹面上泛出一层细濛濛的白雾,竹节处的笋叶还未退净,一看就是当年的新竹。但其拔地接天,已有千云捉月之势。众人精神为之一振,纷纷冲上去照相。然后开始爬山。

③路沿峭壁而修,左山右河。山几不见土石,全为翠竹所盖;河却无岸无边难见其貌,其实就是两山间一谷,谷随山的走势成之字形,忽左忽右,渐行渐高。谷间只有四样东西:竹、树、石、水。水流漱石,雪浪横飞,竹木相杂,堆绿染红,好一幅深山秋景图。石头一色青黑。大者如楼,小者如房,横空出世,杂布两岸,有那顺洪水而流落谷底者,无论大小皆平滑圆滚,俯仰各态,雨濛濛,似下非下,湿衣润肤。正行间,路边有一石探向谷中,四围藤树横绕围成天然扶栏,好个“一石观景处”,凭“栏”望去,只见竹浪层层,满川满山,一直向天上翻滚而去。近处偶有一枝,探向林外,正是苏东坡诗意“竹外一枝斜更好”。竹子这东西无论四季,总是一样的青绿,永葆青春朝气。大家就说起苏东坡,宁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又说到城里菜市场上卖的竹笋,主人见我们对竹感兴趣,突然说:“你们知道不知道,这竹子是分公、母的?”我们一下子静了下来,都说不知,他说:“你看,从离地处起往上数,找见第一片叶子,单叶为公,双叶为母。”众人大奇,拨开竹子一找,果然单双有别。我自诩爱竹,却还不知这个秘密。大家又问,这有何用?“采笋子呀!山里人都知道,只有母竹根下才能挖到笋子。”原来,这山不只是为了人看的。

④等到又爬了几里地,过了一座吊桥,再折上一段石板路,半天里忽一堵石壁矗立面前,壁上有瀑布垂下,约有几十层楼房那么高。石壁的背后和四周都簇拥着绿树藤萝,如一幅镶了边的岩画。我自然无法接近水边,只试着往前探了一点身子,便有湿云浓雾猛扑过来,要裹挟我们上天而去。我赶紧转身向后,这时再回望来路,只见云雾倏忽,群山奇峰飘忽其上,古庙苍松隐约其间。近处谷底绿竹拍岸,流水奏琴,偶有一束红叶,伏于石间,如夜间火光之一闪。

⑤这时,主人在下面半山腰的一间石室前招手,待我们款款下来,他已设好茶桌,茶备两种。一为当地的黄豆、橙皮、姜丝所制,驱寒暖胃,咸辣香绵,慢慢入心;而另一种则为山上采的野茶,清清淡淡,似有似无,就如这窗外的湿雾,我们都不再说什么,只是端着杯子,静静地望着远处。许久,不知谁喊了一声:“天不早了,该下山了。”我说:“不走了,就这样坐着,等到来年春天吃笋子。”

(选自《万水千山行遍》,有改动)

冬日香山

梁衡

①天寒地冻的时节,我来到香山,领略了香山性格的另一面。

②早晨一爬起来我便去逛山。这里,我春天时来过:是花的世界;夏天时来过,是浓阴的世界;秋天时来过,是红叶的世界。而这三季都游客满山,说到底是人的世界,现在可好,无花,无叶,无红,无绿,更没有人,好一座空落落的香山,好一个清净的世界。

③过去来时,路边是夹道的丁香,厚绿的圆形叶片,白的或紫色的小花;现在只剩下灰褐色的劲枝,头挑着些已弹去种籽的空壳。过去来时,山坡上是些层层片片的灌木,扑闪着自己霜红的叶片;现在远望灰蒙蒙的一片,其身其形和石和土几乎溶在一起,很难觅到它的音容。过去来时,林间树下是厚厚的绿齿,绒绒地白山脚铺到山顶;现在它们或枯萎在石缝间,或被风扫卷着聚缠在树根下。如果说秋是水落石出,冬则是草木去而山石显了。在山下一望山顶的鬼见愁,黑森森的石崖,蜿蜒的石路,历历在目。连路边的巨石也都像是突然本来眼前,过去从未相见似的,可以想见,当秋气初收,冬雪欲将之时,这山感到三季的重负将去,便迎着寒风将阔肩一,抖掉那些攀附在身的柔枝软叶,又将山门一出那些没完没了的闲客。然后正襟危坐,巍巍然俯视大千,静静地享受安宁,我现在就正步入这个虚静世界。苏轼在夜深人静时去游承天寺,感觉到寺之明静如处积水之中,我今于冬日游香山,神清气朗如在真空。

④与春夏相比,这山上不变的是松柏。树干粗粗壮壮,溜光挺直,直到树梢尽头才伸出几根虬劲的枝,枝上持着束束松针,该怎样绿还是怎样绿。与松作伴的还有柏树与翠竹。柏树或矗立路旁,或伸出于石岩,森森然,与松呼应。翠竹则在房檐下山脚旁,挺着秀气的枝,伸出绿绿的叶,远远地作一些铺垫。你看他们身下那些形容萎缩的衰草败枝,你看他们头上的红日蓝天,你看那被山风打扫得干干净净的石板路,你就会明白松树的骄傲。他不因风寒而简袖缩脖,不因人少而自卑自惭。

⑤当我登上山顶时回望远处,烟霭茫茫,亭台隐隐,脚下山石奔突,松柏连理,无花无草,一色灰祸。你看这山,他借着季节相助舍掉了丁香的香味,芳草的倩影,枫树的火红,还有游客的捧场。只留下这长青的松柏来作自己的山魂,山路寂寂,阒然无人。我边走边想,比较着几次来香山的收获。春天来时我看她的妩媚,夏天来时我看她的丰腴,秋天来时我看她的绰约,冬天来时却有幸窥见她的骨气。她在回顾与思考之后,毅然收起了那些过眼繁花,只留下这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靠着这骨这气,她会争得来年更好的花,更好的叶,和永远的香气。

⑤香山,这个神清气朗的冬日!

(选自《万水千山行遍》,有改动)

【小题1】阅读以上文章,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雨中明月山》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游览的地点依次为“山门、山谷、一石观景处、吊桥、石室”。
B.《冬日香山》多处以冬日的香山与过去春天、夏天和秋天来时的香山比较,作者更爱前三季的香山。
C.两则游记都提到了文学家苏轼,前文表达了对明月山的竹的喜爱,后文则是对冬日香山虚静的喜爱。
D.两文中二山各有特点,前者云雾倏忽、奇峰飘忽,后者山石奔突、松柏连理、硬骨铮铮、正气浩浩。
【小题2】请选择下列写景句子中的一句,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
①我自然无法接近水边,只试着往前探了一点身子,便有湿云浓雾猛扑过来,要裹挟我们上天而去。(《雨中明月山》)(从修辞角度赏析)
②可以想见,当秋气初收,冬雪欲将之时,这山感到三季的重负将去,便迎着寒风将阔肩一,抖掉那些攀附在身的柔枝软叶。又将山门一出那些没完没了的闲客。(《冬日香山》)(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小题3】“所感”是游记的灵魂。下列句子都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方式?有何作用?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文章句子

表达方式

作用

原来,这山不只是为了人看的。(《雨中明月山》)____________
他不因风寒而简袖缩脖,不因人少而自卑自惭。(《冬日香山》)______

【小题4】寒假,乐乐到北京游玩,见到了导游小美,小美打算推荐乐乐游香山,请根据《冬日香山》的内容,帮小美撰写一则推荐乐乐游香山的短信,80字左右。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