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忽略了的纪念

昊哥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作者:卢希文</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家里原来有不少老照片。有的是父亲五六十年代自己拍摄的,有的是父亲参加一些社会活动留下的。这些照片,有的在当时就很珍贵,有的到现在仍不失纪念意义。但是,父亲很少再提及,也没有很留意保存。后来,不少都已散失。 现在,我手头几张老照片,还是二十几年前,一次搬家时,留存下来的。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一张父亲在1958年跟随***总理到农村视察,用我们家第一次买的幸福牌相机,拍摄到周总理与成安县“棉花姑娘”谈话时的情景。我记得,这一次,父亲照了不少。有印象的,还有周总理在田头,挑着两只茅罐(粪桶)的一张。还有周总理在邯钢,从一个很陡的铁梯上高炉的照片。可惜,这两张找不到了。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还有一张是“文革”后,父亲刚解放,恢复工作。一次,袁世海到邢台,父亲与他和他的弟子合影。记得,父亲说,学生很尊重老师。照相时,说什么也不和老师同坐,坚持站在后面。这两个弟子,一个是冯世孝,一个是杨春霞。杨春霞是《杜鹃山》里的主演,冯世孝也是著名的京剧须生。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被父亲“忽略”的,还不只是这些照片。我清楚地记得,还有他曾跟随中央领导视察时的一些情景,以及工作之外的一些谈话活动内容。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十年代末,父亲从邯郸地委抽去参加著名的“柏延调查”。这是为毛主席《迎接农村社会主义建设新高潮》一文,提供的农村调查之一,为取消“大食堂”,提供了最真实的情况。1963年,邢台发大水,断电,断通信几天后,第一次与北京通话,是父亲接到谭震林副总理的电话询问,并汇报了受灾真实情况。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印象最深的,是周总理视察邯郸的那一次。当时,父亲已经调到报社。他说,周总理从农村回来后,要到丛台看看。丛台不像现在,没有围墙,里面与邯郸一中通着。尽管当时已经放暑假,还是被一名学生看见了。这名学生一喊,呼啦来了一大片。当时,周总理等省市领导都在丛台上面,父亲也在。有人提出,把校长叫来,让周总理马上下来走。周总理说,别,让学生都坐下,我给大家讲几句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才有了现在丛台公园展出的那两张放得很大的照片,周总理两边一溜人都趴在砖墙边,往下看。下边是一大片坐着的学生。我曾问过父亲,照片上,怎么找不到你。父亲说,我在很边很边。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常说,那时候,中央领导都很平易近人,从不摆架子。父亲把不摆架子,不炫耀自己,看得很重,甚至当成是对一个人好赖的评价标准。他几十年工作中也是这样做的,要求我们子女也这样做。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从战争年代过来,经常想起过去的战友。去年清明,到烈士陵园扫墓。父亲在祖父墓碑前祭奠完,还指着他认识的烈士,一个个给我们介绍这些烈士牺牲经过。他还把陵园管理人员专门叫过来,指着两个墓碑说,这是一个人,那个是化名。直到工作人员听清,才肯离去。父亲经历过巨大变迁,和共和国的所有创业一辈一样,他们的一生,记载着历史的辉煌,也记载着革命的艰辛与曲折。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是,他说,他不喜欢有人借回忆历史,显示自己。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不是忽略,而把纪念留在了心底。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卢希文是我学哥,委托我代他发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