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立枯病俗称烂根病、黑根病,低温阴雨天气利于该病的发生。4月22~30日,南北疆大部分棉区持续性出现中到大雨,而此时正是棉苗出土或刚刚出苗,应注重棉花立枯病的防治。
一、症状识别
在棉苗出土前,常侵染幼根、幼芽,造成烂芽、烂种。出土的棉苗受害后,最初在近地面的茎基部产生黄褐色斑点,之后逐渐扩大,产生凹陷内缩,凹陷部因失水过多而成缢缩状变细,最后变成黑褐色并且腐烂,棉苗枯萎干枯,很易从土中拔出,这是该病的主要特征。
二、流行特点
该病病菌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在土壤中形成的菌核可存活数月至几年。立枯病的初次侵染主要来自土壤,带菌种子也可传染。棉苗未出土前,立枯丝核菌可侵染幼根和幼芽,造成烂种和烂芽。
棉苗子叶期最易感病,棉苗出土的半个月内如果土壤温度持续在15℃左右,甚至遇到寒流或低温多雨,立枯病就会严重发生,造成大片死苗。若收花前低温多雨,棉铃受害,病菌还可侵入种子内部,成为下一年的初次侵染源。
播种过早、气温偏低、棉种萌发晚、出苗慢、病菌侵染时间长的地块发病重。多年连作棉田发病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和土质粘重的棉田发病较重。
三、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在选用抗病品种和种子包衣的基础上加强苗期管理。棉显行后即开始中耕,雨后更应及时中耕,以降低土壤湿度,提高地温。如棉苗开始发病,可贴近薄膜加深中耕,使土壤通气、散墒、增温,促使病苗尽快长出新根,棉苗长出3~4片真叶,茎部逐渐木质化,可抵抗病菌侵染。
如已有死苗,可在死苗处喷灌0.1%的高锰酸钾水或100克/亩的磷酸二氢钾,减少病菌传播。并适时早间苗,及时拔除病苗。注意不要过早揭去地膜晾墒,否则夜间低温不利于缓解病情。
2.药物防治
①抗病抗逆剂。发病初期,可喷施或拌种氨基寡糖素、赤·吲乙·芸苔、芸苔素内酯,还有海岛素等等,这些生长调节剂或海岛酸或单糖或多糖,对早期棉花苗期病害都有一定的抑制和预防作用。近些年来,由于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早春倒春寒天气较多,建议种子拌种或苗期喷施抗病抗逆剂。
②喷施杀菌剂。棉苗根病初发时,及时用多菌灵代森锌、吡唑醚菌酯、枯草芽孢杆菌、多抗霉素、噁霉灵等药剂控制,兑水30公斤顺棉苗茎杆喷雾,间隔5-7天,再喷一次。近些干播湿出棉田,在滴出苗水时滴入腐植酸肥料,对减缓棉花苗期病害发生有力。
来源:天山植保,转载请注明出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