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年过节点上红色蜡烛,是不少西海岸新区市民儿时的美好记忆。印着烫金大字的大红蜡烛,既洋溢着节日的喜庆,也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在王台街道韩家寨村,至今仍保留着传承两百多年的手工制蜡工艺,这里的红蜡已成为一种极富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用品。

在韩家寨村,每年一到农历冬月,就有不少村民开始忙着制作传统的红蜡烛。据悉,韩家寨红蜡制作历史悠久,早在200多年前的清朝,村里的先辈就开始以制蜡卖蜡为生,代代传承。

▲红彤彤的蜡烛充满了浓郁的喜庆氛围。(本报资料照片)

割苇子、缠棉花、蘸蜡油、烫碗、上皮子……韩家寨红蜡从选料到制成,一套流程下来需经过二十多道工序、匠人一百多次反复操作。

做蜡烛时,需先选芦苇秆——笔直的秆可直接缠上棉花,制成芯子;弯曲的秆则要先用酒精灯的外焰进行烘烤,将它捋直,再缠棉花、制芯,这样能确保制成的蜡烛不弯曲。

蘸蜡油环节即把芦苇芯子**蜡油里,芯子上沾满一层油,拿出晾干后再蘸油……如此反复,蜡烛变得越来越粗。多次蘸油后,一根根粗细均匀、长短一致的蜡烛就成形了。

所谓“烫碗”,一方面是为了让芯子**出来,另一方面有了如此类似碗的空间后,蜡烛燃烧时就不会漏油。烫碗结束,该给蜡烛着色了。着色用的材料为石蜡和洋红粉,把二者搀在一起加热后就成了通红的液体,将其均匀地浇在白蜡身上,一根全身红彤彤的蜡烛就做成了。

为了使蜡烛更加好看,匠人往往要在上面用金粉写上楹联。楹联红底黄字,金光闪闪,寓意家人世代安康如意,起到画龙点睛的妙用。

每一种民间文化都有其独特旺盛的生命力,韩家寨红蜡也是如此。它就像梅花一样凌寒绽放,造福一方,源远流长。韩家寨人坚守“传统老手艺不能丢”的信念,把这门制蜡工艺传承了下来,希望以红蜡为载体,为更多人送去吉祥和祝福。

以上消息来自青岛西海岸新区融媒体中心出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