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棉花的那些事

弹棉花
说起“弹棉花”,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人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但对于60、70或80后,以及他们的父祖辈,弹棉花几乎是每个人都有的深刻童年记忆。弹棉花仿佛魔术一般,让这些人的童年时刻为之着迷。
弹棉花,又称“弹棉”“弹棉絮”“弹花”,从事这一行业的人被称为“弹花郎”或“弹花匠”。弹棉花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元朝农学家、机械学家王祯在《农书》中记载的“农器纩絮门”就是“弹花”之事,因此它至少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弹棉花
弹棉花做被子,在古代婚姻当中象征着一辈子的意思,因为“被”与“辈”同音,所以当新婚夫妻一起盖一个被子时,叫做“合欢被”,意思就是一辈子幸福美满。结婚的棉被,一般都会在上面用红线拼个“囍”字,有的弹花匠手巧,还能用红线拼成鸳鸯戏水、喜鹊登枝之类吉祥喜庆的图案,备受主家的喜欢。清代诗人韩荣光描写民间“弹棉匠”的一首诗:“棉花街里白漫漫,谁把孤弦竟日弹,弹到落花流水处,满身风雪不知寒。”弹棉花的职业,虽然辛苦,大多是敬业善良的,所以也受人尊重。
先来看一份我们黎里乡贤文化研究会收藏的解放初期的分家契。这份契约是黎里“立昌弹花行”屠金奎家的分家契,契约中除了房产家具,还涉及有弹花行业的轧花机、作板弹弓(包括弹持、磨盘、调纱器)全二副,黄花、弹净、甲种漂花、白尖等棉花品种。

黎里屠家立昌弹花行分家契
据黎里弹花传人屠海荣说,他14岁时就跟随父亲学弹棉花,已弹了半个世纪。解放前黎里镇有“王泰顺”“王五章”“吴氏弹花店”“协顺昌”“立昌”“胡乃德”等弹花行,他们大多是在清代从浙江金华兰溪迁来黎里,其中最早的是“王泰顺”,老板王西章后来买下了周氏寿恩堂的两间店面,发展壮大,弟弟王五章以自己的名字在镇西(老轴承厂临市河口)开了“王五章”弹花店。又据赵美菊老师说,“吴氏弹花店”,主人叫吴淮海,他的娘舅很早就在平望开了家弹花行,他的手艺是从娘舅那里学来的,后来回到黎里租用了夏家桥邱家的店面,经营弹花业。店面不太大,只有二开间,也是有楼面,楼上住人,楼下是工场。“胡乃德”最早开办在黎里镇西明月桥东堍下街,后迁往东面闻诗堂弄西侧。“协顺昌”弹花店,老板是沈凯桢,在恒丰泰之东。屠氏“立昌”是由屠海荣的父亲屠金奎创办的,店址在镇东何家浜口,在浜与市河的西转角口有一楼一底作为弹花和接洽处兼弹花处,而在程家摄影店北面临河浜,有朝东向的四开间,也是屠家的弹花、轧花工场。

王泰顺弹花店旧址

吴淮海弹花店旧址

立昌弹花行两处旧址
黎里镇上除了弹花行外,与弹花业配套的商行,主要经营棉花、纱线和棉布,商店有“大有余棉布行”“毛泰源”“王三房棉布行”“三泰纱庄”“公泰源布号”等遍布在黎里市镇各处。
在解放前,黎里乡下有些村上一些富裕人家自备弹花工具,由此可见这些地主、富农人家也比较勤俭持家。即使在解放后,乡下还有一些农民,也以弹花为业。农村的生活水平不高,棉被、棉衣都是自己做,棉被盖的时间长了,就不松软也不保暖,棉衣穿的时间长了,也走形不好看了,于是就要再做新的。这时候,棉被和棉衣里的旧棉花,就要被重新利用了,已经变的硬邦邦的旧棉花,就要经过弹棉花这道工序,重新变回松软状态,所以这些乡下“弹花匠”还是相当受欢迎的。如黎里斜兜村的王仁永,也是14岁就到平望学习弹花技艺,出师后在乡下跑乡弹棉花,解放后他把弹花技艺传授给儿子王雪根、王雪龙、王雪春,后在镇西南新街庙桥南堍开了“仁永弹花店”。

仁永弹花店
新中国成立后,黎里镇政府即着手私营工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恢复工作,1956年对全镇105户私营手工业,分行业组成手工业合作社,其中有木业、铁业、机械、废品、针织等16个生产合作社。
1959年初,根据吴江县人民委员会手工业管理科的通知,吴江各镇“手工业社”相继成立“手工业合作社俱乐部”。黎里镇将分布在黎里街市7家弹花行合并为“弹花社”,“弹花社”由“立昌”老板的长子屠祥官负责经营,全面承揽黎里各村及街道居民的弹花业务。因为弹花行业具有很强的季节性,一般春夏二季生意清淡,手工业社即发给基本工资,等到秋冬二季,则实行自负盈亏、多劳多得的制度。

棉花买卖的发票和收据
从1954年起,吴江全县实行棉布凭票计划供应,而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买粮、买肉、买油等都需要“粮票”“肉票”“油票”,另外还有“工业券”“购物券”和“备用券”,不下数十种。当然购买棉花也要有“棉絮券”。为了照顾军属和育龄妇女,当时推行了优惠券。我们黎里乡贤文化研究会文史馆保存了1971年黎里陈家汇弄一位育龄妇女的优惠券,面值一斤,还有是五张上世纪六十、七十、八十年代的棉絮专用券。

生育棉絮票

棉絮专用券
弹花业这一块,这个时候与其它手工业社一样,不管是镇上还是乡下的“弹花匠”是不可以私自为居民家弹花。如果在农村,弹花匠的工资结算是与木工、泥瓦工一样的,称为“交钱买分”,他的报酬只能折算为“工分”,一般只能得到全部金额的百分之二十。黎里乡贤文化研究会还保存了当时黎里勤丰村的弹花存根,当时弹花郎弹了5.8斤棉花,所得的钱折成公分为5角8分。
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继续产生一批新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另一方面,原有的许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过渡为合作工厂和国营企业。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黎里手工业社的“弹花社”“鞋业社”“缝纫社”合并成立“吴江县黎里鞋棉服装厂”,地址即现在黎里镇西下岸“周氏义庄”。

弹花社并入黎里鞋棉服装厂后的旧址

弹花社并入黎里鞋棉服装厂后的发票
目前,在黎里镇甘南路有一家从安徽搬来的棉被加工店全部机械化操作。在黎里乡下斜兜村的“苏同里”路口,有“仁永弹花”的传人王雪龙传承着古老的弹花技艺,基本全部保留了全部工具、技艺和原始劳作的状态。

兴黎路和甘南路上的丝被店和棉被店

仁永弹花店传人王雪龙
弹棉花的工具由三部分组成,支撑杆、弹弓、弹花槌(黎里人又称弹持)和磨盘。
支撑杆是用来支撑弹弓的,是一条竹竿(或带弹性的木竿)加一根绳子,竹竿会垂直绑在弹棉郎的腰上,头上面的一头拴着绳子,绳子的另一头拴着弹弓样弹棉郎就可以用腰部力量来支撑弹弓了。
弹弓的形状类似锯子,一边是木制的呈弯曲状的支撑轴,另一边是系在弯曲轴两端的弦,支撑轴一般都是用普通的木头做成,弦是用牛筋或羊肠做成,屠家和王家当时的弓弦就是用羊肠绞成的,而且要在支撑轴上绕好长一段,以防年久断弦而重新装弦。弹弓通过弦的震动,将棉花弹至松软。
弹花槌就是木槌,是用来击打弹弓的工具,弹弓震动需要借助外力,弹花槌就是弹弓的动力来源,弹棉郎一下又一下的用弹花槌击打弹弓,弹弓也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在击打的过程中,弹弓也会发出蹦蹦蹦的声音,敲的有节奏了,这个声音也是非常好听的。喜剧电影《举起手来》描写了日本军官酷爱收集中国乐器,阴差阳错误把弹棉花弓当做是中国乐器,并要求弹棉花师傅老幺为其表演节目。老幺现场编了一首《弹棉花曲》唱给日本人听,并与几位八路军战士联手,彻底消灭日本鬼子。虽是一部抗战喜剧,但从另一方面也说明弹棉花的悦耳之声具有相当的魅力。
磨盘是一个木制圆盘,表面光滑,背面有把手,是整理棉花的一个工具,弹好的棉花会变得非常松软,不易用手打理,磨盘因表面光滑不粘棉花,所以打理起来会比较方便。王雪龙先生说,磨盘的大小不一,从20厘米至70厘米都有,用途也各不相同,他们家用的磨盘都是用乌桕制作的,因为乌桕木木质细腻而且坚硬,目前完好地保存了三个磨盘,其中一个尺寸偏小。

仁永弹花店祖传弹弓和磨盘

仁永弹花店祖传竹筛、弹持、羊肠线和蜜蜡

仁永弹花店大小导沙器
屠海荣先生向我讲述他到乡下弹棉花的一些工作情况:
1、登记棉花重量
来到农村干活,村上会有不少人拿出家中的旧棉花让他弹,为了不把乡亲们的棉花搞混淆,屠先生都会先用秤称一下棉花的重量,然后根据棉花的状态商量好价格,最后将棉花斤数和姓名记在单子上,要求各主家准备拆卸下两扇门,拼在一起,当做工作台板。如果主家没有合适的门,就到邻居去借,一般都是愿意出借的。
2、摊开毡状棉花
登记好的棉花,第一步就要把它拿出来,放在门板上摊开、抖碎,有的棉花用的时间长了,变成了毛毡一样的形状,这类棉花处理起来就比较麻烦了,屠先生随身带有小钉耙,遇到这种棉花就用钉耙把它抓碎。
3、抽打棉花碎片
撕碎的棉花铺在草席上,在弹之前需要清除棉花里的灰尘,屠先生用一根小竹条,用力的抽打草席上的棉花碎,一股股的灰尘就会从旧棉花里迸发出来,随着灰尘出来的还有霉味等各种呛鼻子的味道。
4、弹棉花
经过第一轮的抽打,旧棉花已经变得蓬松许多,灰尘也除去了大半,接下来就是用弹弓,将棉花弹的更蓬松一些。弹棉花不是体力活,它是个技巧活,所以技艺高的弹棉郎往往可以把棉花弹的更为松软。
5、铺平整胎
经过屠先生的努力,旧棉花变得像新棉花一样松软,这时候他就会用竹刷轻轻整平表面,然后用磨盘整胎,按照主家提供的尺寸,用纱线将棉花网成棉被形状。在这个过程中,屠先生说,要把棉花铺均匀是最难的,一般制棉被需四边稍薄,而中间稍厚,四角比较方。如果是褥子,整块需一样厚薄,但四角稍带圆形,以便于用户在日后的使用中铺得更平。绷纱时,他会叫上东家做助手,两人对对面,屠先生甩纱竹导丝,东家则在对面按丝,一般配合都很默契的。绷纱一般考究一点,要用甩纱竹导四遍,即横向、纵向、斜向和斜交错向,要求低一点就只导横向、纵向和斜向也够了。

屠海荣介绍以前胡氏弹花店旧址
弹棉花作为中国的传统行业一直沿用到今天,可想而知,棉被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是无法替代的,特别是追求低碳环保、天然绿色健康产品的今天,棉被更是人们的上上之选。
虽然随着现代科技地发展,半机械化、机械化渐渐取代了纯手工劳动,手工弹棉花也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是有许多的记忆并不会轻易消退,弹棉花留下的印记,无疑是温暖的、久远的。
本文作者:查文荣
责任编辑:王秋蕾、潘 莉
技术编辑:潘 莉
图片来源:查文荣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征稿启事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1、请发送至投稿邮箱:szwjdaj@163.com
2、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
3、如第一次投稿,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