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棉花的经济效益高,为啥很少有人种了?主要原因是这样的

农村的“双抢”,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南方地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存在的一种农事活动。
提到“双抢”,大家都会用时间紧、任务重、晒得像金刪,累得脱层皮等词汇来形容“抢收、抢种”的苦和累。
其实,还有一种与“双抢”几乎同期的农事活动,那劳动强度、那苦与累、那危险性比起“双抢”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种农事活动就是:防治棉花棉铃虫。
在江汉平原的农村,农田都是水旱兼顾的,面积各占50%,一个6口之家的农户一般有10来亩地,5亩水田,5亩旱地。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农村还没有掀起“打工潮”,农民都在家从事农业活动,为了增加收入,水田都是种双季稻,这也造就了三伏天的“双抢”。

旱地,也都是选择种植棉花,因为棉花的经济价值高,种一亩棉花有一千多元的收入,如果种黄豆、芝麻、绿豆等杂粮收入只有一二百元。正因为如此,那时候的每一分旱地,甚至是自留地都种上了棉花,在争分夺秒搞“双抢”时,不得不抽出时间来给棉花施药治虫。
说棉花是一种多虫害的作物一点都不为过,棉花苗刚一移栽到大田,就会遭受害虫的重大侵害,一种叫地老虎(也叫土蚕)的害虫,灰褐色的像蚕,这家伙非常狡猾,白天躲在地下睡大觉,你看不到任何行迹,等到夜深人静,农人都收工回家,它便贼头贼脑地从地下钻出来,几口就咬断棉花苗的头,留下一根桩。
第二天,等你到棉花田一看,一片一片的无头苗,都是被地老虎咬断的。这种地下害虫还不好防治,你只有花大量的时间用手工挖,每一根断头苗周围的土下面,都能扒出一个“地老虎”,然后再补栽一根棉花苗,这一挖一补往往要花费10多天时间。
棉花苗好不容易长到半米高,地老虎啃不断了,这时候蚜虫又来了,仿佛是从天而降,一夜之间,棉花心叶,老叶背面密密麻麻的一层,吸食棉叶的汁水,不到一天,棉叶就缩得像一朵花,如果不防治,就会枯萎、死亡。

蚜虫还没有完全消灭呢,红蜘蛛又来报到了,这种微小的虫子也是偷偷地伏在棉叶的背面,不仔细的人很容易忽视它,等到棉花叶片由绿变红时已经是虫患泛滥了,防治起来就比较麻烦了。
以上这些都是棉花早期的害虫,虽然危害程度较严重,防治起来也比较麻烦和费工费时,但是与棉花中后期时的棉铃虫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棉铃虫又叫钻桃虫、钻心虫、棉铃实夜蛾,是棉花的主要害虫,有的地方甚至把它视作“棉花的灾难”而闻之色变。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棉铃虫一年发生5至7代,第二至四代危害性最大,而2至4代棉铃虫暴发期正值“双抢”期间。
二代棉铃虫危害的是花蕾,幼虫会钻进盛开的花朵中蛀食花蕾,受害的花蕾会发蔫变黄、苞叶卷曲张开,之后枯萎脱落,一朵棉花也就报销了,每只棉铃虫可以危害10到18个棉铃。
之后几代棉铃虫主要危害棉桃,幼虫钻进棉桃中,虽然不能把整个棉桃吃完,但是被钻了一个空洞,雨水、病菌流入后引起腐烂,棉絮的质量大打折扣。

所以,种棉花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防治棉铃虫上,那个时候,没有机械,更没有无人机治虫,都是那种手摇式的喷雾器,一次装40斤水,背在背上,一手压摇把,一手持喷头喷雾。
棉铃虫也是很狡猾的害虫,它总是钻到花蕾的中间,在中午高温的时候,这些花儿会闭合,对躲在里面的棉铃虫形成保护,药液很难打到棉铃虫的身上。
再加上棉铃虫有较强的抗药性,一种新型药物只要喷施一次,第二次喷施杀虫效果就不理想,这些棉铃虫有了抗体,同一种药物根本治不了它。
对于这样顽固的害虫,大家没有别的好办法,只好不停地更换药物,加大喷药的频次。乐果、久伴磷、甲胺磷、1605等农药更替使用,从7月初开始至8月中旬,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每隔一天就要喷施一次。

七八两月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也是“双抢”最忙的时候,每天冒着40多度的高温,顶着烈日,背着个大药桶,在齐胸的棉花地里喷施农药,一干就是一整天,中暑是常有的事,有的人还晕倒在棉花地里,农药中毒的也时有发生。总之,农民种棉花获得的那高一点的收入,几乎是用生命换来的。
如今,在我老家,不管是半水田半旱田的村子,还是著名的棉产区都很少看到种植棉花了,究其原因,除了劳动力大量进城外,对防治棉铃虫的恐惧也是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