轧花、弹花,带爸妈巩义豪横一日游
妈昨天给我电话让我回老家帮她把家里的棉花轧轧。说要给我妹妹做一双棉被。妈说,妹妹结婚时,妹妹离家远,没有给她做被子,现在离家近了,给妹妹做一套。
我开车回到老家,把家里的皮棉往车上装了两编织袋。
来到西村镇上一家弹花店,老板说,她们只会弹花。我问哪里能轧,她说西村实验幼儿园附近,不过那里如果棉花数量太少,他们不开机。她建议我们去堤东焦胡同附近有家轧花店,多少都轧。
我和爸妈又开车来到焦胡同,在一家大门前发现竖着一块牌子——弹花轧花。

有一大叔站在大门口,我问:是你们家轧花吗?
他说是。
我们把两袋皮棉搬进家里,过秤后倒进框里。
大叔推开电闸,轧花机开始轰鸣起来,黑色的辊子开始运转。
大叔把皮棉送进机器里,机器里边的筛子把花的棉籽过滤出来,被轧好的棉花被辊子挤压后,最后成品翻涌到机器前边。爸妈一个人张着口袋,一个人把棉花往袋子里装。
我在感叹着大自然的神奇,从土地里长出棉花,棉花的花籽可以榨油,棉花可以做成布匹,布匹再做成衣服。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生存所需要的一切,我们没有理由不敬畏大自然!
一个小时不到,50多斤皮棉被加工完毕。

下一步开始进行第二个程序——弹花。
零碎的棉花被送进弹花机里,一层层挤压,最后被卷在一个大辊子上,形成了厚厚的一层棉套。
大叔在弹花。
大婶子在宽大的机床上,开始用手提缝纫机过被里儿。然后把棉套往被里儿上一放,像变魔术似的把棉套套进被里儿。这个工序叫“装套”。

最后一个工序是把被子拉上那个引被子的机器,叫“引”,也就是用机器均匀地在做好的被子上缝上几道,这样可以起到固定被子里面棉花的作用。

两床被子很快做成,装进车里。

我和爸妈商量了一下决定去鲁庄玩。
到候地,看到第一家羊肉馆,想停下,无奈大街上两边都是车辆,根本停不下来车。
继续往前走,又看到一家羊肉馆,而且有停车位。
进了店里,我们叫了三碗羊肉汤,还有三份饼丝。很快羊肉汤就端了上来,加入饼丝,我在爸妈碗里添了醋。我坐在爸爸妈妈对面,看他们吃的挺香,看着他们吃的开心,我的胃口也大开。我又到街上买了四个水煎包,三十年前我和爸开着拖拉机在侯地卖煤,我和爸就经常在这个地方买水煎包子吃,爸爸记得我一次吃了十个水煎包都没有吃饱的事。爸爸现在说起来,都说对不起他的儿子!

下午一点,我带着爸妈来到位于苏家庄的“苏秦墓”,看着高高的苏秦墓,我好像看到了在战国时期苏秦小时候为了学习,在要瞌睡的时候,用锥子在腿上就刺一下。后来成为纵横大家!
来了三个五六岁的小孩,两个女孩,一个男孩。我问他们,你们站的这个地方是什么地方,一个女孩说:是大山,不对,是苏秦墓。

看来孩子对这挺熟悉。另外一个女孩说:我们都没有和爸妈说就来到这里。
看着他们从墓的顶上下去,在地里撒欢儿,感觉那么熟悉,好像我的童年回来的感觉!农村自由的天地真大!
继续驾车往南走,在赵城的山上转悠,一路上听着爸妈欢快的笑声,我想到了我小时,他们用马车拉着我,我在车上也是发出欢快的笑声!
下午三点回到车元老家,在车上时爸爸一直打瞌睡!一回到家,他说要出去跟人家喷阔儿,我知道他要去跟人家喷今天他的儿子带着他出去的经历!
作者:贺志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