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娃娃,识别同类的“接头暗号” | 记者手记

2023年4月30日,昆明,市民带着棉花娃娃在蓝花楹大道拍照。(视觉中国/图)

当**作报道《“年纪大了,玩芭比有点幼稚”:棉花娃娃寄托的情感生意》时,面对年轻人这种因为过于“幼稚”而不被外界理解的喜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采访中接触到的棉花娃娃“玩家”,有因为畏怯现实生活中的“渣男”而迷恋情感向游戏的学生,也有生长在单亲家庭、在“路飞”玩偶那里寻找慰藉的动漫迷。看到这些有血有肉的个体,我联想到此前不久操作过的一篇关于秀才直播的报道。

没错,就是短视频平台上被网友称为“中老年妇女杀手”的那个秀才。在做这篇报道之前,我也和大部分网友一样感到迷惑,这个看上去土里土气的中年男子,究竟有什么魅力,能让那么多女性为之神魂颠倒,甚至不惜耗费真金白银点赞打赏。细究下来,当我看见中老年女性情感需求长期被漠视,再去审视这一网络奇观,一切又都合理起来。

棉花娃娃也是如此。起初面对这一新鲜事物时,我傲慢地想:不就是一个玩偶吗,有什么值得迷恋?

因为缺乏了解脱口而出的这句话,正是问题的症结所在。棉花娃娃只是一个具象的寄托,在它的背后,是一个庞大的情感供养体系。

除了写入报道中的几位采访对象,我还采访了一位叫艳艳的女大学生。她的娃娃来自一款女性向网游,是和游戏男主角陆沉的爱情结晶。

艳艳被陆沉吸引,是因为在网上看到了这个虚拟男神的一段婚礼致辞:“人们都说结婚这天是女孩一生中最美的一天,可我并不赞同这种说法。如果结婚后,女孩就再难回到曾经的美丽,那婚姻听上去反而成为一场灾难了。在我们的相处中,我能感受到你每天都在比之前更成熟,更有力量。成长的脚步并不会因为婚姻而停滞。”

这种人生观和情感观瞬间击中艳艳的柔软内心。让艳艳印象深刻的一次经历是,她带着心爱的萌物娃娃去参加校园社团招新,竟然看到有人在Cosplay陆沉——这可是宝宝的爸爸呀!不用言语、无需交流,两个人瞬间识别出大家是同类,那种彼此之间的认同感,胜过千言万语。

听她讲到这里,我大概理解了棉花娃娃被赋予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这个情感道具其实承载着群体识别和价值认同的部分功能。艳艳在社团招新会上和同好心领神会的“接头暗号”,其实是在标榜自身特立独行的价值观和生活姿态。不过他们标榜的方式,带着小心翼翼的骄傲和自娱自乐的佛系——我要勇敢去表达、去抒发,甚至是昭告天下,同时也做好如果观众不买账就迅速缩回脑袋、闭上嘴巴、躲起来的准备。

从这个角度看,新兴的娃友群体和穿着同一个俱乐部Logo队服聚会的球迷,以及在午夜的地下通道合唱一个小众乐手歌曲的乐迷们,有很大相似之处。

当然,人类的情感世界幽微复杂,棉花娃娃的作用远不止此。社团招新会上的奇遇,给了艳艳极大的勇气,在此之后,她冲破胸中障碍,精心为自己的棉花娃娃打扮了一番,带着娃娃一起去上晚自习、一起吃饭,走到哪里都随身携带。即便认不出这是陆沉的孩子,甚至不知道陆沉是谁,周围的姐妹见到如此可爱的娃娃,也都会忍不住夸上两句,接到怀里捏一捏、抱一抱。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和牵着一条萌宠走在小区里,路过的邻居忍不住去逗一逗一样,具有很强的社交属性?

许多人对于自己圈子以外的世界缺乏了解,也不好奇、不在乎。如果你有耐心进入到一个盆景里的微观世界“复行数十步”,眼前便会豁然开朗,见到一个“不足为外人道”的情感世界。

南方周末记者 李在磊

责编 谭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