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的绝症,棉花枯黄萎病,如果有人告诉你三天搞定,一定是骗局
经常有人忽悠农民,说治疗棉花枯黄萎病,三天就好。
这个完完全全是忽悠,而且,多数这种东西都是骗局。
枯黄萎病是棉花的绝症,也是世界难题,如果这个能够解决,那么不好意思,这个人基本上在啥地方,在联合国去了对吗?最起码,获得诺贝尔奖啥的。
基本上,没有可能性。
但是,我们农民一直遇到问题,就会显得很慌乱,所以,要重视这个问题。

其实,棉花枯黄萎病不是说治不好,正确的说法是在我们承受范围内很难治本。
但是很多老百姓说,呀,你说的不对,这个东西我用了,还可以,的的确确没有啥大的问题。
是这样的,亲,给你说的时间肯定是7月份,那个时候高温就来了,高温是隐症的。
棉花的枯黄萎病呢,我们一般采用三个切实可行的方案。我们叫做三板斧。
第一个是:选好品种,这个非常重要,抗不抗病是基因带着的,如果基因上就是感病品种,你非要种到有病的地里面,亲,算了吧。
很多农户选取种子不会选,经常被经销商忽悠,最基本的,一定要在自己三公里范围内选比较妥当,因为水,肥,光热,病虫条件类似,不至于出现大的风险。
第二个是:在滴水的时候,滴入生物菌,好的细菌菌落可以分泌抗菌物质。这种模式,生物菌实际上建议大家发酵。一定用单一纯菌发酵。当时,有人告诉我他的菌落,有18种,然后还可以发酵。听的很多老百姓很高兴。但是这个是不符合常理的,因为菌和人一样,有优势菌,有劣势菌,发酵基本上是需要纯的,要不就会出现侵扰。
最近几年,我们一般推荐棉护士的发酵方案,这个方案成本非常低。

第三个是:喷施內吸的杀菌剂,一般我们推荐辛菌胺、噁霉灵福美双轮换进行喷施。
我们面对棉花枯黄萎病,我们一定要理解什么是棉花的枯黄萎病。
棉花枯黄萎病又叫“半边黄”、萎蔫病等,都属于维管束、土传病害病害。病菌危害棉株输导组织,造成全株发病,病株由于水分的输送受阻表现出萎蔫症状,同时叶片、株形等表现异常。
1、棉花枯萎病
病原为半知菌亚门镰孢属尖镰孢萎蔫专化型真菌,该病通常在棉花苗期开始发病,是典型的维管束病害。 病菌主要危害植株维管束及叶片等部位,发病棉株表现为棉株植株矮小、节间缩短
顶端或局部侧枝枯死、 叶片出现黄色网纹和局部枯焦或脱落、叶缘向下卷曲。 秋季病势进一步加重,从叶片顶端向下枯死脱落,形成“顶枯”,随着病情加重,发展成为光秆,剖开茎秆,维管束变成黑褐色。
棉花枯萎病的表现症状 苗期发病多呈黄色网型,低温时出现紫红型或黄化型,阴雨突然转晴变暖时出现青枯型病株。成株发病植株矮缩,叶片深绿变厚,叶缘向下卷曲。夏季高温病株抽出新枝叶,出现畸形。秋季病势加重,叶片从顶端向下枯死脱落,成为光秆,剖开茎秆维管束变成黑褐色。
2、棉花黄萎病
病原为半知菌亚门轮枝孢属大丽轮枝菌,该病通常自棉花花蕾期开始发生,一般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渐向上蔓延,果枝上的病叶由内向外发展,病叶叶脉及附近叶肉仍表现绿色,叶片边缘稍向上翻卷。
发病严重时,整个叶片枯焦破碎,只留叶脉呈“鸡爪状”叶痕,后期叶片萎蔫、下垂,脱落成光秆。 病株一般不矮缩,还能结少量棉铃。 纵剖病茎,木质部为褐色。
棉花黄萎病的表现症状病株从下部叶片发病,逐渐向上蔓延,果枝上的病叶由内向外发展。初期病叶叶肉淡黄,随后叶缘向上卷曲,叶肉变厚,后期叶肉变褐,焦枯脱落,仅剩叶脉,呈“鸡爪状”。剖开茎秆可见维管束变为淡褐色。
两种病状的典型区别
枯萎病是由下向上发展,也可沿顶端向下发展形成“顶枯症”,而黄萎病的症状是自下而上逐渐向上发展,一般不形成顶枯;枯萎病病叶全部或局部叶脉褪色变黄,最后全叶变黄枯焦脱落,黄萎病病叶叶脉及附近叶肉仍表现绿色,叶片边缘稍向上翻卷,但不易脱落;枯萎病其根、茎维管束为黑褐色,但黄萎病为褐色。最为明显的区别是;黄萎病叶呈“西瓜叶状”或“鸡爪状”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