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作为棉花种植大国,其生产成本较低,且政府不断调整棉花补贴及保险政策,从而在确保棉农收益的同时避免与WTO规则相冲突,为我国棉花补贴政策的完善提供了经验与教训。
01
中美棉花种植成本对比
美国棉花种植成本主要由生产费用和均摊成本两部分构成,生产费用包括种子、化肥、农药、农机服务、燃料润滑及电力、维修、轧棉、灌溉水等相关费用,均摊成本包括雇工成本、家庭用工折价、机械折旧、土地成本、税费及保险等。1997-2023年期间,美国棉花总成本随着种子和燃料润滑及电力的价格波动在2014年达到高位后回落,但近两年在农药化肥价格的大幅抬升下,植棉成本再次大幅上涨。相较1997年来看,2023年美棉种植成本涨幅约78.57%,其中生产费用上涨了约110.54%,种子、化肥及维修费用涨幅较大,均摊成本上涨了约43.12%,主要源于机械的折旧及土地成本的提高。
中国棉花种植成本则主要由包含物质与服务费用、人工成本在内的生产成本和土地成本构成,具体来看,人工成本在2013-2017年达到顶峰后,随着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工成本明显下降,而土地成本则不断上涨,相较于2004年,2022年中国棉花种植成本涨幅约达237.76%。与美国相比,虽中国轧棉由轧花厂承担为主,而美国种植成本中包含由棉农承担的轧棉成本,但2022年中国棉花人工成本约美国的18倍,土地成本约为美国的6.4倍,使得中国棉花种植总成本仍明显高于美国。
02
中美棉花补贴政策对比
作为种植户,棉农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产量偏低或质量偏差的风险、价格不及预期或市场销售渠道受限的风险、无法获得或未及时偿还贷款的风险,以及政策变动风险等。从美国农业部风险管理局统计的保险索赔的原因来看,从2000年到2022年,约44%的农作物保险赔偿源于干旱或高温,约26%源于过量降雨或洪水,6%源于霜冻及寒冷天气。
对此,政府提出了一系列计划,包括由联邦作物保险计划(Federal Crop Insurance Program)提供的作物产量和收入保险,以弥补农户收获产量与收入的损失,而当市场价格跌破参考价格或个体收入低于基准收入时,价格损失保险(Price Loss Coverage)与农业风险保险(Agricultural Risk Coverage)可提供与历史单位面积收入挂钩的保险赔付。同时,保险方案还包括补充保险(SCO)、增强保险(ECO)、累积收入保险(STAX)、飓风保险(HIP-WI)。其中,根据美国农业法案,累积收入保险计划替代了以往的直接补贴与反周期补贴,是指若陆地棉种植者的实际收入低于预期收入的90%,政府将为棉农提供预期收益的10%-30%的损失保险,即覆盖棉花收入的范围为70%-90%,且美国联邦政府还将为棉农支付保险费用的80%。棉农既可单独购买此项保险项目,也可将其作为传统农作物保险的补充项。STAX没有明确的目标价格,而是根据本年度棉花的期货价格,因此可对市场变化做出更敏捷的反应。
此外,美国商品信贷公司还设有营销援助贷款(Marketing Assistance Loans),即农场主可将棉花按照基准贷款价格抵押给该公司并获得短期低息的贷款,在贷款期内,农场主可按照基准贷款价格和棉花AWP价格中的较低者赎回并以市场价格售出,但若棉花基准贷款价格持续高于AWP价格,贷款到期仍未赎回,农场主无需归还贷款及相关费用,而美国商品信贷公司将把这批棉花进行拍卖处理,农场主承担的价格风险随之降低,但信贷公司却为此面临着巨大的库存风险,因此政府提出贷款差额补贴(Loan Deficiency Payments),即农场主无需还清全额贷款,只需按AWP价格还款,而基准贷款价格与AWP价格之间的差额即为政府提供的LDP补贴。
反观中国,对棉花种植端的补贴主要包括目标价格补贴、农机购置与报废更新补贴、出疆棉运输补贴等。对比来看,美国补贴及保险政策的实施大多以种植面积为基础,不断探索新型农产品保险方案,农业法案也持续向“绿箱化”趋势改革,而中国棉花补贴政策则略显复杂,各棉区产地情况不同,难以按照种植面积制定统一的补贴标准,从政策实施效果来看,自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实施后,政府干预调控减少,市场主体的市场意识增强,大部分棉农的收益得到了保障,棉花产区也逐渐向新疆集中,但相比美国而言,中国或可加大棉花政策性保险的多元化服务,建立政策性保险间的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导向作用,进而实现各要素在产业中的优化配置。
重要申明:以上评论由分析师陈嘉宁(Z0020097)提供。本报告内容及观点仅供学习和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