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农村失传的手艺
纺棉花的
过去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纺棉车,农闲时节家里的大人纺棉花,将棉花纺成线,经常纺到半夜。第二天还要赶棉布吉,就是将弹好的棉花搓成长条,用棉布吉纺成棉线来织布,八十年代后农村已经看不到了。
织布机织布的
过去很多家庭都有织布机,大人们常织布到下半夜,哐当哐当响,又累又困、冬天冷夏天热很辛苦。一家的穿衣用布、被面床单等都靠它织出来。有多余的还拿到市场上买。有的家里的女主人心灵手巧,织出来的布又快又好,还倍受村里人的称赞。
赶炮仗的
就是做鞭炮,做鞭炮首先做鞭炮的纸桶,在凳子上固定一个可以滑动板子,把收来的废纸裁成条状,卷在一个木棍上赶,这样就赶搓成了炮仗桶,装好药就成炮仗。炮仗药就是在各家各户的墙下面,扫下一些白色的东西熬成硝,在加上麻秆烧成了碳,就调成了炮仗的药(也可能加了其他的东西),在装进炮仗纸桶里,经过加工压实,就成了炮仗。我家的大人们冬天农闲时和几家人联合起来就做鞭炮,也是一笔收入。我们家做的鞭炮有个特点,就是在捻子的一头用麻绳扎起来,鞭炮放起来比较响,号称刘家“一头扎”,十里八乡很有名,到年根集市上很多家卖鞭炮的排成两行,都在边吆喝边放鞭炮,看谁家的鞭炮响、吆喝的声音大,当然我们刘家“一头扎”是集市上最响的,卖的也比较好,大概是文革后期在集市上卖鞭炮时,把隔壁村里一个人的一只眼睛炸瞎了,赔了不少钱,又是哪个特殊年代,加之大批的机械制造鞭炮大量上市,后来就没有在做炮仗了,只有逢年过节自己做一点放一放,后来这种做炮仗的方法也就失传了,再后来也没有听说我们那一带有人自己手工做炮仗的了。
锯盆锯碗的
七八十年代前在农村,就有走街串户的手艺人,吆喝:锯盆锯碗锯大缸,谁家有破损的盆碗和大缸都会拿出来锯,舍不得丢。锔盆锔碗的十里八乡也就个把人会这个手艺,有句俗话叫: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就是说的这个道理。我一个同学的父亲就是锯盆锯碗的手艺人,靠它养活了一家人。
劁猪的~也有叫搧猪的
过去有手艺人走街串户吆喝:劁猪!实际上就是阉猪匠,当时我们年龄还小,开始也不知道这是什么行当,长大一点才知道这个手艺是给公猪母猪做绝育的,这个手艺在农村也看不到了。也有阉鸡的差不多的手艺。
纺棉花的
过去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纺棉车,农闲时节家里的大人纺棉花,将棉花纺成线,经常纺到半夜。第二天还要赶棉布吉,就是将弹好的棉花搓成长条,用棉布吉纺成棉线来织布,八十年代后农村已经看不到了。
织布机织布的
过去很多家庭都有织布机,大人们常织布到下半夜,哐当哐当响,又累又困、冬天冷夏天热很辛苦。一家的穿衣用布、被面床单等都靠它织出来。有多余的还拿到市场上买。有的家里的女主人心灵手巧,织出来的布又快又好,还倍受村里人的称赞。
赶炮仗的
就是做鞭炮,做鞭炮首先做鞭炮的纸桶,在凳子上固定一个可以滑动板子,把收来的废纸裁成条状,卷在一个木棍上赶,这样就赶搓成了炮仗桶,装好药就成炮仗。炮仗药就是在各家各户的墙下面,扫下一些白色的东西熬成硝,在加上麻秆烧成了碳,就调成了炮仗的药(也可能加了其他的东西),在装进炮仗纸桶里,经过加工压实,就成了炮仗。我家的大人们冬天农闲时和几家人联合起来就做鞭炮,也是一笔收入。我们家做的鞭炮有个特点,就是在捻子的一头用麻绳扎起来,鞭炮放起来比较响,号称刘家“一头扎”,十里八乡很有名,到年根集市上很多家卖鞭炮的排成两行,都在边吆喝边放鞭炮,看谁家的鞭炮响、吆喝的声音大,当然我们刘家“一头扎”是集市上最响的,卖的也比较好,大概是文革后期在集市上卖鞭炮时,把隔壁村里一个人的一只眼睛炸瞎了,赔了不少钱,又是哪个特殊年代,加之大批的机械制造鞭炮大量上市,后来就没有在做炮仗了,只有逢年过节自己做一点放一放,后来这种做炮仗的方法也就失传了,再后来也没有听说我们那一带有人自己手工做炮仗的了。
锯盆锯碗的
七八十年代前在农村,就有走街串户的手艺人,吆喝:锯盆锯碗锯大缸,谁家有破损的盆碗和大缸都会拿出来锯,舍不得丢。锔盆锔碗的十里八乡也就个把人会这个手艺,有句俗话叫: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就是说的这个道理。我一个同学的父亲就是锯盆锯碗的手艺人,靠它养活了一家人。
劁猪的~也有叫搧猪的
过去有手艺人走街串户吆喝:劁猪!实际上就是阉猪匠,当时我们年龄还小,开始也不知道这是什么行当,长大一点才知道这个手艺是给公猪母猪做绝育的,这个手艺在农村也看不到了。也有阉鸡的差不多的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