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雍正年间,皇上让咱吉林种棉花,结果呢……
宋代之前,中国尚无棉花种植,向以木棉、麻葛、裘皮御寒。元代时,棉花传入中国。
明代初年,朱元璋大力提倡棉花种植,规定“益种棉花,率蠲其税”,由此棉纺业大兴,棉花真正地“衣被天下”。

雍正帝素来关心农业生产,将农事视作不可忽略的国事,常为一时一地的农事活动发出谕旨。
雍正七年(1729年)时,特对宁古塔将军常德谕令,指示在吉林乌拉地方的官庄内试种棉花。
吉林、黑龙江地方从来不曾产棉,一切棉布及其制品都要从关内运来,不仅费时费力,因为长途运输,布价棉价也特别昂贵。若能实现地产,于民于国都是大有益之事。
常德遵旨从雍正八年(1730年)开始试种。种植面积不大,仅为7亩。东北地区寒冷,春秋的霜冻都是农业生产的大害。春霜伤害棉苗,秋霜伤害棉桃。
河南河北地方三四月就可种棉,这里四月末梢也可能遭受霜害。雍正九年(1731年),常德向雍正奏报了棉花试种情况,雍正谕示,可适当调整种植时间,继续进行试验。
雍正十年(1732年),常德调往对准噶尔作战的北军前线,副都统杜赉署理宁古塔将军。上任之际,雍正仍念念不忘棉花试种之事,鼓励“勤勉试种”,“倘能成功,为大好事也”。
雍正十二年(1733年),杜赉将试种面积又扩大10亩,增加为17亩。为避免早春霜冻,杜赉特意安排分三个时间段播种,即使早播的棉苗受到霜害,晚播的也可保证全苗。又加之这一年风调雨顺,因此收获颇好,总计获得皮棉620斤。
雍正甚为喜悦,谕令来年继续种植,注意观察,并总结经验。
但是,第二年八月,雍正便龙驭上宾了。这一年,种植面积又增8亩,达到25亩,可是统共总产才925斤,平均亩产只有36.6斤,远远低于关内。
不仅投入的人力物力成本远高于关里,且质量亦差,“棉絮短,用之甚差”。杜赉遂上奏乾隆,提出棉花试种一事在吉林行之六年,但收效不显,多数年份都因霜冻“无所收成”。
其实,乾隆也是重视稼穑之人。国家图书馆馆藏有《御制棉花图》,是时任直隶总督方观承,以乾隆皇帝南巡途中视察保定腰山王氏庄园棉行为背景,而主持绘制的一套图谱,从植棉、采摘到纺织印染成布,绘图十六幅。
乾隆为每图题七言绝句一首,多有咏叹农事艰难之句。
如“灌溉图”诗:“土厚由来产物良,却艰治水异南方,辘轳汲井分畦溉,嗟我农民总是忙。”
“织布图”诗:“横律纵经织帛同,夜深轧轧那停工……”
吉林的棉花试种,可证此事“实属事倍功半,无甚裨益”,而六年里“吉林兵丁百姓未见有人效仿,即是明证”。乾隆看过,当即准奏。这一种植试验遂告终止。
吉林日报社出品
策划:姜忠孝
作者:高振环
编辑:于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