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李赞扬”老师授权,讲诉镇江的文化故事,欢迎大家分享给朋友。

【掌故】网中桥在古代是镇江城内关河上的一座重要桥梁。

01

南至东门坡,北至中山路,南北走向。1980年测得它长330米,宽2米。

这样的长度应该是当时五条街附近重要的南北干道了。

网巾桥,地方志记载它最早建于宋代,叫“利民桥”,嘉定年间重建改称嘉定桥,又称“镇方桥”;到元代称网儿桥,又称“网巾桥”。

1929年,省政府迁到镇江,开始填埋关河,一段古河道变成了巷道,称网巾桥巷。

《镇江历史文化大辞典》记载了“嘉定桥”跨漕梁的桥梁。

桥址在今中山东路五条街口处。始建于宋代,以其当八达之衢最为民便,故名利民桥。

宋淳熙年间郡守钱良臣重建,将石桥改建成砖桥,并且在桥上建了一座砖亭。邦人名之曰钱公桥,其后亭圮。

嘉定初年复建为石桥,更名为:嘉定桥,俗称为:禁方桥。清代地方志作:镇方桥。

到了清康熙年初,名叫高拱斗的市民出资再次重建,俗呼:纲儿桥,又名网中桥。光绪三年六月,桥门石圮,光绪五年重修。

嘉定桥遗址

现在的网巾桥巷

02

查《至顺镇江志》元代82巷中,网巾桥名列其中,看来“大辞典”中的表述有误。

网巾桥是明清时代的商贸中心,属于镇江著名的五条街区域,明清时期,江城里有“大街三市”,三市指大市、中市、小市;网巾桥是小市的范围。

关于镇江是不是有“六街三市”之说,争议很大,查清代诗人唐庸有诗曰:“紫金山傍六街前,除却中泠更有泉。”这是一首吟诵大市口“紫金泉”的诗,诗中的“六街”点明了清代镇江的确有六街三市之说。

网巾桥的商贸主要是绸庄,各大绸庄商号都在这里有门面。镇江人开店有特点,饭店要开在一起,店面越多,生意越好,相同的行业喜欢挤在一起,南门大街基本是柴米油盐相关的店面,干秋桥街、剪子巷是酒楼饭店、茶室、书市;

网巾桥绸庄有十多家,镇江文史资料记载:镇江纺织业自古以来非常发达,多次在全国领先,是一个非常突出的行业,至太平天国战争结束的三四十年间,资金雄厚的有四大绸号,它们是“陶、毛、陈、蔡",商号名称是陶聚茂、毛凤记、陈恒顺、蔡协记。

这些大绸庄都在网巾桥有店面。网巾桥街市还有不少纺机配件的商号,你看紧挨着是“梳儿巷”,这梳儿港的“梳儿”,就是机坊的配件。

在古代,凡是十字街口、桥梁过道都会成商贸中心,网巾桥成为绸庄行业的贸易点,这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03

现在来说“网巾”一词的民间传说,戴网巾是明朝习俗。据说镇江人最早是用网巾束发的。

明太祖朱元璋在镇江微服出巡时,在镇江一座古桥上,看见一位道士头上裹着网巾,便喝问这是何物,道士回答了网巾的作用以及含义:“此物仍网巾也。裏以头,束万发之规矩。”

朱元璋一听,立刻悟出其中的寓意,哦,复杂的事情可以使用简单的方式去解决呀?这镇江人的办法不错。

治理国家、管理军队、整顿吏治,不都存有“网巾束发”的道理呀!回宫后他找来宫廷的能工巧匠,设计了一种网巾,下令全国不分职业贵贱,成年男子必须着镇江的网巾,不得违令。

还提笔写了“网巾桥”三字。从此,镇江的“网巾桥”在全国出了名。

04

在明代,网巾在全国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大众”产业,有专门制作和出售网巾的商贩和店铺,全国所有的中老年妇女都在用捻子捻“棉线”,满足编织网巾的原材料之需。南京至今有地名“网巾市”,便是过去制作和贩卖网巾的地方。

而成年男子不戴网巾便被视为“不文明”的市井游民,男子会在冠礼上进行加裏网巾的程序。后来网巾出现了一种叫作懒收网的形制,只束额头部分,不束发髻部分。

当时明朝的藩属国朝鲜参照明朝的衣冠制度,也同样在全国普及网巾、只是朝鲜的懒收网与当时中国用的懒收网巾有所区别而已。

网巾其实是使用棉绳编织的,染成黑色,和头发的颜色混为一体。清代后期,男子的发式起了变化,男人留长发的逐渐减少,男人已经不再使用网巾了。但是妇女仍然在使用这种网巾束发。网巾仍然有市场。

用木竹捻子捻线依旧是中老年妇女应该干的活,棉绳的捻子在20世纪60年代还非常普及,一些中老年妇女,手握一团棉花,边走边捻线,街面上有专门收购棉线的店铺。

一些结了婚的妇女仍然喜欢用“网巾”裹发。我的老外婆在20世纪50年代和我们一起生活,她清晨很早就起床,起床第一件事情就是捻线,她的腰上裹扎着围裙,围裙兜里是棉花和棉线,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在捻线。

那年头棉线已经没有店家收购了,母亲就自己编织网巾,送亲戚朋友。我的母亲中年时候使用网巾,家里的挂镜旁边的小钉子上挂着好几个黑色的网巾。

网巾从明代一直到现代,最高的发展阶段就是镶边的头绳变成了“松紧带子”。有了松紧带子,网巾就消亡了。

民间对网巾桥的地名来历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据说在镇方桥建成以后,在桥上有许多卖网巾的小贩,不停地向过往行人兜售网巾,天长日久,老百姓就把此桥称着“网巾桥”了。

网巾桥是“京口山水志”作者杨棨的故居地,杨棨,清代方志学家,诗文家,字羡门,别号甦庵道人,江苏镇江人。

著有《京口山水志)18卷、(出围城记》一卷及《蝶庵诗钞》《蝶庵賦钞》,为镇江地方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资料。他写的《京口竹枝词》中有“他乡怎及家乡好,第一江山第一亭”等名句。

资料显示,使用“网巾”做地名的,最早还是镇江的“网巾桥”。

《镇江古街巷地名掌故》收集了二百多条镇江巷子的历史与现状资料。文化名城镇江拥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地名文化源远流长;寻常巷陌,一条不起眼的古街古巷也许就承载着一段历史,抑或一个情节跌宕起伏的故事,比如果子巷、火坛楼巷、板壁巷、磨刀巷、爸爸巷、万古一人巷等等。要了解镇江、了解镇江的文化,这就是栩栩如生的化石。

微信制作|云旦罗布

监制校对|杨越、DuLH

图片内容来源|李赞扬、云旦罗布、网络

广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