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为袁绍檄豫州文》中提到:“又梁孝王,先帝母昆,坟陵尊显;桑梓松柏,犹宜肃恭。而操帅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至令圣朝流涕,士民伤怀!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这段古文说的是三国时期一代枭雄曹操为了补充军饷的不足,曾设立官职专司盗墓,官职叫做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

其实,除了“官方”盗墓贼如孙殿英之流外,民间还有一些不起眼的小人物,用平民老百姓身份做掩护,凭借过人的胆识,和出神入化异于常人的技能,也能向亡者讨得一口饭吃,甚至赚得盆满钵满。

民间奇人初现端倪

我们今天要讲的王绍兴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神人”,即便是相邻的人也并不清楚王绍兴的来历,他不仅长相毫无特点,而且寡言少语,一脸农民相,很少与人结伴而行。只有王绍兴本人知道自己的底细:他拥有一身过硬的盗墓手艺。从年轻时候起,他就居无定所,四处流浪,将盗墓作为生计。

在盗墓这个行当里,素有“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的俗语。随着手艺的日益成熟,奇人王绍兴的欲望也越来越大,慢慢的他将目光打向了皇陵。皇陵里拥有数不尽的财宝,只等在一个合适的时机,让自己“整一出大的”翻身。

蛰伏十几年静待时机

在等待的期间,王绍兴在京城找了一个不起眼的村子长期居住了下来,寻找合适的机会。他扮作了一个弹棉花的手艺人,白天在清东陵附近走街串巷,收集听到的消息,默记看到的情景,到了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就一遍遍回忆起白天的经历。每当有人问起他的来历,他只淡淡地回一句:自己从南方逃难过来,家里人全都死了,只剩下他这个老汉靠着祖传弹棉花手艺,吃饭养活自己。

王绍兴耐着性子凭借这个身份的掩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把清东陵附近的地形全都摸透了,闭上眼,清东陵就像自家门户一样清晰,简直成了清东陵活地图。颇有心计的他,凭借隔三差五地喝两口,他还和附近清东陵的许多守卫成了好友。

由于民国政府长期处于军阀混战,去驻守破败不堪的前朝皇帝陵只派了不满百人的兵力,因为捞不到多少军饷,守卫们自然也消极怠工,更是有不少守卫打起了皇陵的主意,只是迫于无技术无牵线者才没有行动。嗅到这股蠢蠢欲动的气息,王绍兴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就是这个“合适的机会”,一等就是十几年。

乌合之众频进皇陵

打定主意之后,王绍兴就开始按照制定的计划行动起来。他先是跑到东北找来自己的老搭档老关。为何选定老关呢,王绍兴也是经过深思熟虑。老关跟清皇陵颇有渊源,因为他的祖上就是修建清东陵的壮工,祖上临终前将清东陵的地宫排布详细的传给后人,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派上用场。老关对王绍兴的本领还是清楚的,二话不说就带着几个小弟投奔了王绍兴,准备大干一场。

从东北回来之后的王绍兴迅速联系了一批相好的清东陵守军,三方一拍即合,带着火药、铁镐、洛阳铲等工具摸进了清东陵里面的定陵——咸丰皇帝的陵寝。厚厚的墓门前,众人都傻了眼,关键时候还是得看王绍兴。只见王绍兴拿出了手掌大小的一块钢板,利用这块花了近两个月的时间做成的"钥匙",一番操作下来墓门居然一下子松动了,墓门被众人合力推开,打开了咸丰皇帝的墓葬。

这群乌合之众冲进了咸丰皇帝的墓室,七手八脚把棺木撬开,只见大行皇帝的尸身虽然早已腐化,但是一堆白骨之下便是眼花缭乱的陪葬品,盗墓贼们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口袋一哄而上,满载而归,一丝一毫也没有剩下。可怜的一代皇帝,在身前饱受西方列强欺辱,在死后也不得安生。

自此之后一发不可收拾,这伙盗墓贼又如法炮制,多次进入清东陵盗窃,这一路有惊无险,大发横财。他们将盗出的珠宝委托给专人在黑市上出售,让包括王绍兴在内的一众人发了大财。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新中国成立之后,人民政府尤其重视保护文物,清皇陵被盗卷宗重新被梳理,由专人立案调查。根据走访调查,公安局的干警很快将重心锁定在王绍兴一行人。但是多年下来,公安局依然没有将王绍兴逮捕归案。原来,狡猾的王绍兴特别善于伪装,常年扮作不同的身份,四处躲藏,让公安难以发现,但是他终究低估了人民警察的魄力与耐心。六年之后,在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下,终于把这个盗墓贼抓获归案。

在强大的物证人证面前,王绍兴痛快交代了自己的罪行。随后,法庭依法作出了死刑宣判,很快他就被处死在北京城外。只是我们不知道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是否后悔对他人挫骨扬灰,如果真正依靠弹棉花过完一生,自己也不会落得如此下场。

结语

其实在笔者看来,清皇陵里的陪葬品,包括皇陵在内,都是搜刮的民脂民膏,是广大穷困人民的血汗,在风雨飘摇的乱世,各路绿林好汉巧取豪夺算不上伤天害理,颇有点“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意思。但是放到现行社会,假设我们无意中获取到文物,一定要上交国家,让文物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资料:《为袁绍檄豫州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