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贼是大家都比较好奇的一个行业,这大约是因为《盗墓笔记》这本小说的原因。实际上现实当中的盗墓贼都比较讨人嫌,毕竟没有谁会喜欢这些没事就挖人祖坟的家伙。但是普通老百姓对这些人倒也谈不上多大的讨厌——毕竟墓葬里除了遗体啥也没有,一般的盗墓贼也不会光顾。

但是对于一些贵族来说,这帮人就很讨嫌了;尤其是喜欢厚葬的人,更是害怕自己坟里面的金银珠宝被人给挖走了。就像离现在最近的清朝皇族,对盗墓贼就特别的反感,因为他们的坟墓经常被盗墓贼光顾。没办法,清朝皇陵坟墓里宝贝太多了,财帛动人心啊!今天我们就讲这样一个故事:河北弹棉花老头,潜伏东陵十余年,用麻袋装珍宝,将皇陵差点搬空。

河北人王绍兴本身不是干盗墓这一行的,他以前是干土匪的。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天下动荡,老百姓穷得只剩下一条命去了。机智的王绍兴突然发现了一个真理:抢死人都比抢活人挣钱啊!想想慈禧、咸丰、乾隆这些清朝皇帝下葬的时候埋了那么多的金银财宝,作为一个有想法的强盗,不动心是不可能的。

于是王绍兴果断决定改行,他开始做起了盗墓贼的勾当。不过,清朝皇帝也怕自己被别人挖坟,所以哪怕是当时清朝灭亡了吗,还有人在那里专门的看守坟墓,想要盗宝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王绍兴决定带着自己的一帮兄弟隐藏在清东陵附近等待时机,正所谓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不过,比较尴尬的是,这一次王绍兴等来了同行当中的极品——孙殿英。然后他连带着自己吃饭的家伙和一帮兄弟全被孙殿英给报销了。王绍兴自己倒是溜之大吉,跑路成功,从此隐居起来。他也没跑远,就在清东陵附近,为了谋生,还学会了弹棉花,成了村里著名的弹棉花大师。

其实弹棉花已经让他衣食无忧了,但是孙殿英的故事深深的刺激了他:那么多的财宝,要是自己也能搞一回i,一辈子都值了啊!顿时他决定:从业必选盗墓,做人当从孙某。在村里呆了十几年,他一直在研究各种古墓,以及一些“前辈们”盗墓的经验,只等一个机会可以“一鸣惊人”。

机会还是等到了。十几年后,孙殿英已经成为了过去,大清也早已成为尘封的历史,早已无人知道这个村子里还隐藏着一位对清东陵垂涎三尺的盗墓“大师”。此时的他在村民眼中是一位老实巴交的弹棉花老师傅,而他就用这个身份在清东陵附近瞎逛,然后勾搭上了清东陵的“守陵人”。

没想到守陵人也是个同道中人,守着这宝贝多少年了,人家也想进去见识见识下。两人一拍即合。老王同时又联系上了一个多年前的老搭档关某。这家伙祖上就是帮清朝修建清东陵的,对坟墓里的机关一清二楚。于是,由老王这个弹棉花的老头带着这帮50多岁的老头子开启了一段堪称传奇的盗墓故事。

这个团伙一共有30多人,老王俨然是他们的“带头大哥”,他们的目标是咸丰的墓。不过这时候又遇到了麻烦,墓室的大门可是牢固得很,如何才能进去呢?有的人想要挖地道,有的人则说直接炸开。但是这样的话动静太大,耗时太久。最后还是老王露了一手绝活:他拿一块钢板轻轻松松就做成了一把“钥匙”,并且打开了墓室大门。

由此可见老王在盗墓这一行上面花费了多少心思,造诣有多么的超人。闯进咸丰的坟墓,这伙人顿时惊呆了:这里到处都是金银财宝,亮闪闪的宝贝照得他们的小心脏扑通扑通的乱跳。愣了一下,他们就开始席卷整个墓室,但凡是有点儿价值的东西都被他们用麻袋给搬走了。这一波盗墓直接让他们赚了十辈子都用不完的钱财!

更为关键的是,他们神不知鬼不觉地搬空了咸丰墓,却没有人发现他们。于是他们又盯上了慈禧的墓,把孙殿英 还没搬干净的东西再搬了一遍。接着,他们又盯上了清东陵其他的坟墓,几乎将整个清东陵给搬空了。最后王绍兴还是被抓了:毕竟,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

不过王绍兴的故事也告诉大家一个道理,做皇帝的不要老是到民间搜刮钱财,尤其是不要搜刮民间的财产来当作自己的私产,最后不仅仅财产要被老百姓拿回去,连尸体都得跟着遭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