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婆,宋末元初著名棉纺织家和技术改革家,中国古代棉纺先驱,被尊为中国布业始祖。

黄道婆的纺织技艺名扬一时,并以此形成上海早期兴盛的纺织业,所生产的棉纺织品曾为松江府赢得“衣被天下”之名。

那么,黄道婆纺织技艺是如何形成的?对后世有何启发?在这期间又经历了哪些故事呢?

黄四的崖州生涯

黄道婆的家乡乌泥泾,当时是个荒凉贫瘠的地方,老百姓吃不饱。黄氏生于南宋末年,正是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北方蒙古大军压境,宋朝内外交困。

江南一带土地兼并加剧,财富迅速集中到地主商贾手中,贫苦农民租税沉重,加上天灾人祸频仍,百姓生活艰难,被迫逃荒,背井离乡。

南宋中期,上海还是个小码头,叫作上海浦,间有海船停泊。经过百余年的时间,上海浦逐渐形成人口聚集、海舶辐辏的港口市镇,称为上海镇。

那时的黄浦江叫黄浦塘,南宋末年,黄道婆就生在黄浦塘边,她在家中排行老四,名字就叫黄四。她听说向北二十里地的上海镇是个大集市,码头上百货云集,而且经常有大船停靠,一直想去看热闹。

一天,黄四自己划了条小船去镇上赶集。没想到,刚到集镇码头,天色突变,一阵狂风从海上刮来,掀翻了小船,落水的黄四在水里拼命挣扎。一个浪头扑来,黄四被打晕了。

当她苏醒之后,发现躺在一条大船上。由于语言不通,经过一番比划,她终于明白,一个叫宋五郎的年轻人救了她,这条大船正在海上,向南行驶。

也不知过了几天几夜,海船最终停靠在崖州。举目无亲的黄四觉得到了异国他乡,这里阳光猛烈,热得难受。

黄四跟着宋五郎来到了一个黎族村寨,叫水南村(今崖城镇),这是宋五郎的家。全寨子的人都来祝贺,他们燃起熊熊篝火,用黎族人最隆重的仪式祝贺宋五郎与黄四成为夫妻。才十四五岁的黄四就这样莫名其妙成了水南村的媳妇。

黄四在水南村发现,当地人种植一种叫棉花的植物,成熟之后结出棉桃,可以吐出雪白的花絮,然后纺纱织衣。

宋五郎告诉他,棉花是祖辈从海上安南国(今越南北部)、占城国(今越南南部)、吴哥国(今柬埔寨)、罗斛国(泰国一部分)等地带回来的,当地人一直在种植。

黄四示意想要学纺纱织布,以此寄托思乡之心。宋五郎听了很高兴,立即为黄四找来两个女伴,并腾出家里两亩地用来种棉花。

宋五郎家也有女眷,为什么要别家的女伴来帮忙?因为宋五郎的家人所说的方言与黄四无法沟通。但村里汉人与土著混居,有人会说中原话。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从汉武帝时代开始,中原政权在海南开疆辟土,设立郡县。一直到宋末元初的一千多年间,已有大量民众迁移崖州。

这些汉人一部分直接来自福建,一部分从中原辗转到福建,再以福建为中转站流落崖州,他们带来了内地丝麻纺织技术。

除了这些闽地移民,还有历代的迁客谪宦也来到崖州。古崖州远离帝京,孤悬海外,属边陲蛮荒,成为贬黜罪臣流放之所。

许多名臣学士曾贬黜崖州,从汉代到明朝,被贬黜流放到崖州的贤相名臣就有15人,其中有10人长年居留水南村。

他们流放崖州期间,传播了中原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这也是崖州纺织业发达的原因之一。

黄四在崖州学会植棉技术,也学会了棉花去籽、制成棉絮、纺线织布,最后做成漂亮的衣服。

正在这时,水南村的“崖州被”由于纺织技术好,质量高,被朝廷选为贡品。一时间,崖州被闻名天下,村里的纺织工作量也成倍增加。

黄四的种棉、纺织手艺日益精湛。村里的妇女们经常举行纺织比赛,每次黄四都能遥遥领先。黄四喜欢琢磨织布机,试图请木匠改进效率。

她还用手摇轧棉车代替手工脱籽,这个发明使棉农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是重大进步。

重返乌泥泾

忽然有一天,宋五郎的船航行海上,遭遇大风暴。黄四的夫君魂归海上,再也没有回家。

黄四在水南村没了依靠,宋五郎的家族开始对黄四愈加刻薄,以至于黄四走投无路,跳入山中水潭自寻短见,幸得附近观音庵的道姑救起。

庵中清玉法师得知黄四身世,留她居于庵堂,并为她向船工打听,觅舟返回江南,又为黄四取名“黄道婆”,自此流传后世。

黄道婆购买了许多棉花种子,带在身上,随时准备出发。终于有一天,清玉带来好消息,有一条大船即将前往上海镇。黄道婆立即带上棉花种子,和清玉道别,踏上归程。

当她回到乌泥泾的时候,家中父母已经不在,两个哥哥和弟妹们都以为她早就不在人间。一家人见黄四从十几岁的小姑娘,如今变成了头发飘雪的中年黄道婆,不由抱头痛哭。

乌泥泾依然是穷乡僻壤,民不聊生。黄道婆决心以身上的棉花种子,改变乌泥泾的命运。并且把水南村的“崖州被”技术,在上海镇发扬光大。

黄道婆把带回来的棉花种子埋入地里,洒水,施肥,等待种子发芽。同时,黄道婆决定改革纺织工具,她请来木匠,根据对崖州水南村织机的记忆,生产机械,并且对原有纺织设备进行技术升级改造。

在乌泥泾,黄道婆首先是改良了轧棉车。棉花摘下来后,第一步是要去掉棉絮里的棉籽。以前主要靠双手把棉絮里的籽一个一个摘出来,工作效率低,十分缓慢。

在崖州,黄道婆已经发明了手摇轧棉车,这种轧棉车需要两人操作,黄道婆决定再次改进。

黄道婆在乌泥泾请工匠制作了脚踏式轧棉机,可一人操作,使脱棉籽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根本性的提高。黄道婆轧棉机的问世,比美国人维特尼发明的轧棉机早了500多年。

其次是改良弹花弓。棉花脱籽后,要进行膨松。以前的办法,是用一把一尺长的小弓,用手指不停拉弦,弦震动棉花,使其膨松。

黄道婆改成了大弓,弦约有四尺长,不再用手指拨弦,而是用棒槌击打。如此弹棉花,不仅提高了效率,弹出的棉花也均匀细致,提升了纱和布的质量。

这样的弹花弓,直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仍在一些乡村使用。黄道婆在乌泥泾所做的最重要工作,是改良纺车。

缩小了纺麻丝的三锭脚踏车的竹轮直径,调整了踏杆支点和竹轮偏心距,制成了脚踏三锭纺车,可以一手纺三根纱。这种纺车,代替了手捻纺坠纺纱,或单锭手摇纺车纺纱。

可以说,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纱车,轻巧省力,功效倍增,是黄道婆对纺织工具做出的最杰出贡献,现已被命名为“黄道婆纺车”。它比欧洲同类机械的出现,早了400~500年。

再者,是改良织造工艺。黄道婆借鉴和汲取了黎族人民较先进的棉布染织工艺技术,把织造“崖州被”的经验和方法,用来革新和发展乌泥泾民间固有的传统织造工艺。

在织布过程中,讲究“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技法。乌泥泾所产的被、褥、带、帕等棉纺织物的表面,出现了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等符合中国人审美要求的花纹图案,鲜艳活泼,栩栩如生。

黄道婆用先进的纺织机械,制作出精美的“乌泥泾被”等产品,名闻四方。由于乌泥泾棉布行销日广,千户农家和手工业者的生活大获改善,乌泥泾很快变成了富庶之地。

周边各县诸如太仓等地的手工业者,纷纷来到乌泥泾取经,学习经黄道婆改良后的棉纺技术,生产出色泽丰富、品种繁多的棉纺织品。江南地区棉纺织品的产量有了空前的提高,成就了松江棉布的名声。

黄道婆的棉纺技术,从元初形成至明初,短短百年,已成为江南经济的支柱,成为民众生计的依靠。

明代的松江府由于人口激增,土地稀少,于是税粮不足,只能取之于手工,全赖棉业,以布代粮。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松江府各地,无论是农村还是城中,纺车转动不停,机杼之声不断。

据正德《松江府志》记载:“俗务纺织,不止村落,虽城中亦然,里媪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闲。织者率日成一匹,有通宵不寐者。”

黄道婆去世后,乌泥泾村民感念她的恩德,纷纷捐资为她造墓树碑,建祠塑像,奉祀香火,敬如神祇。

乌泥泾的村民,还形成了一个风俗:年轻姑娘开始学习纺织之前,都要先进黄祠进香祈福,祈求黄道婆的神灵庇佑,赐一双巧手,织一手好布。

松江府成为全国的棉纺中心,历几百年而不衰,赢得了“松郡棉布,衣被天下”的赞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