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宋杂谈(22)
生活处处有段子
(一)
去年冬天,我买了一个长毛狐狸皮棉帽子,就像几十年前,冬天农村赶马车车老板戴的那种。我这大脸盘再配上这种帽子,甚有个性,也挺有风度的。
冬天戴着这新买的帽子去市里,往住引来一些异样目光。
乘一出租车,的哥说:“你这帽子暖和。”
我说:“我刚从威虎山下来。”
的哥笑了笑问我:“威虎山现在啥情况?”
我告诉他:“弟兄们都被打散了。”
感悟: 这回我是遇到对手了。
(二)
在梨树留守时,在深秋的一天傍晚,我到路边菜摊买菜,见一岁数挺大的老太太在那卖油菜,地上摆着四捆。
我对老太说:"我把这几捆菜都买了,你不用在这守着了,天快黑了,早点回家吧。”
称完,我拎着菜刚走几步,一回头,看见这老太太又从编织袋里拿出几捆菜摆到了地上。
这事办的不咋地:老大太没家走,4捆油菜吃一半扔一半,还被婆娘训了一顿。
(三)
一天去早市,见一男一女像是两口子在卖午餐肉罐头。
我蹲下拿起一盒罐头说:“这罐头,真是久违了,看到它我就想起了小时侯过年,包饺子没钱买肉,妈妈就买一盒午餐肉罐头掺到馅里代替肉,现在,我真想写首诗,表达对母亲的杯念,献给儿时的回忆。”
那个女子:"唉呀妈呀!"
我认直地说:“请你不要嘈笑我,这是我的真实感受,你们年轻,没有经历过那个坚难困苦的年代。我买两盒,回想一下儿时的味道。”
男子对女的说:“给贱点,贱点。”
感悟: 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才是讲价的最高境界!
(四)
自从女儿上班能挣钱了,我的任务已经完成。我钱包的体重也开始上升。和老伴说话也敢嚷了;找小三也敢想了;买东西价钱也不讲了。
比如,早春,到市场看到美国大樱桃刚上市,一问价,50元一斤。
我毫不犹豫地喊道:“老板,给我称点大樱桃!”
老板:"要多少?"
我底气十足地一挥手:“给我来一两!”
感悟: 一两和一斤味道应该没有差别。
(五)
14年春季,我在闫家岗农场养花,在农场公交站点等车时,看见不远处一家栅栏上贴着一张白纸,上书“职业杀手”四个大字,急忙走近细看,见下面还有八个小字:专业杀猪,上门服务。
乖乖, 吓死宝宝了,一场虚惊!
感悟 :遇事不要一惊一咋的,调查清楚了再说。
(六)
我家住的小区有一千多户农民回迁户。这些农户,有不少私家车是三轮电动车。白天,三轮车在小区里出外进的,这是在市内小区很少能见到的一道较独特的。我也经常开着自家三轮车混迹于他们中间。
一天出门,我同楼一位农民老哥对我说:"弄辆四个轱辘的玩玩呀。"
我说:“我有四个轮的,现在没有车库,我把车寄存在4s店了,计划两年后取回来。”
这位老哥:“噢,地下车位,有没卖的,你可以用呀。”
感悟:唉,知音难寻哪!
(七)
大概十年前,我们在鸡西陪读,住在市啤酒厂对过平房。有个小张邻居,四十多岁。这小子好面子,爱装,兜里总揣着一包几十块钱的烟,平时不抽,人多时才拿出来抽一支。
他就耻笑我:“宋哥,把你的烟换换吧,你一个月工资开好几千块,抽六块钱的黄山烟,多掉架啊!”。这话说过好几次。
有一天,一位朋友来家看我。我花了二十多元买了一包芙蓉王招待他。第二天,见小张在他家门口坐着,我看芙蓉王还剩几支,就把这几支换成黄山烟装了进去。
我来到小张跟前对他说:“昨天朋友来访,我买了包芙蓉王,还剩几棵,给你一支,再不抽就没有了”,
说着,我递给他一支,他接过来也没细看就点着了,我站那瞅着。
当他吸了一半时我问他:“这烟味道比黄山烟好吗?”。
“当然好了,这烟啥味,黄山烟啥味,没法比!”
说着,他夹烟的手往前一伸:“你看,这烟灰,都这么长了,你不掸,它就是不掉,黄山烟就不行。”
我说:“我抽烟只关心它能不能正常冒烟,几十块钱的烟和几块钱的烟,我抽不出来有什么差别,还是你厉害!”。
这事过去有十年了,至今他也不知道当时抽的就是黄山烟,因为我一直没告诉他真相。
2018.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