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金材料-石墨烯】
石墨烯(Graphene)世界上发现的最薄、强度最大、导电导热性能最强、延展性最好的一种新型纳米材料,被称为“黑金”、“新材料之王”。科学家预言石墨烯将彻底改变21世纪,将掀起一场席卷全球的颠覆性新技术、新产业的革命。
石墨烯所具有的优异的光学、电学、热学、力学特性,在材料学、微纳加工、储能、传感器、电子信息、智能穿戴、生物医学和药物传递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被认为是一种未来革命性的材料。
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学家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和安德烈.海姆教授成功从石墨薄片中剥离出了石墨烯,证实它可以单独存在,两人因此荣获了2010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石墨烯超导纤维】
山东稀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稀有高科),采用独特的石墨烯纳米相变材料(国家专利202211637322.8),利用两亲特性生物质分散剥离剂共轭疏水端对石墨烯进行插层剥离,亲水端与溶剂形成了长时间稳定的高纯度石墨烯分散液,通过自研固液混合技术实现了石墨烯分散液与纤维素基材、PET(PA6)基材均匀吸附和高效络合,制备出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超高热传导性的纺织用高品质多功能石墨烯改性新材料——启脉®石墨烯超导纤维/纱线。
该产品应用生物溶剂替代化学溶剂解决了加工生产过程中石墨烯片层团聚和性能不稳定问题,在大大提升产品品质和提高功能的同时,降低了生产资源的消耗,实现了绿色、健康、低碳、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产品品类】
石墨烯短纤:黏胶1.2D*38mm;涤纶1.5D*38mm;腈纶1.5D*38mm;
石墨烯涤纶长丝:50D/48F;75D/96F;100D/72F;150D/144F;
石墨烯锦纶长丝:20D/24F;50D/36F;70D/48F;
石墨烯导电锦纶短纤:1.5D*38mm;
石墨烯导电锦纶长丝:20D/24F;50D/36F;70D/48F;
石墨烯导电纱线:32S/1(袜子用纱);40S/1(内衣用纱);
石墨烯混纺纱线:50S/1赛紧纺;60S/1赛紧纺;80S/1赛紧纺;
石墨烯红外暖绒(絮片):克重60g/㎡-300g/㎡幅宽150cm-220cm;
石墨烯混纺面料:平纹布;提花布;双面布;随心裁;
注:可依据客户实际需求定制产品规格
【产品功能】
经过国家权威检测机构检测及科学实践反馈,启脉石墨烯产品具有体温远红外、超高热传导、持久抑菌、抗病毒活性、抗紫外线、绿色制备等优异康护特性。
1、体温远红外
在25-35℃低温状态下,石墨烯对6-14μm波长的远红外线具有优异的法向发射和促进吸收作用,该波段远红外线被科学家誉为“生命光波”,可辅助促进微循环;经国家专业检测机构检测,启脉®石墨烯超导纤维/纱线远红外法向发射率可以达到90%以上。
2、超高热传导
石墨烯是迄今导热系数最高的材料,试验表明,启脉石墨烯具有优秀的热传导性能,在同等热源作用下,温度快速传导能力优于常态材料30%以上,在保温的环境下身体热量可以通过石墨烯纤维材料实现快速传导并激发,形成“蓄热舱”保暖效应,在开放环境下身体热量可以通过纤维材料快速的散发出去,形成“散热器”效应,启脉®石墨烯超导纤维/纱线是优异的“双向调温”材料。
3、 持久抑菌
科学研究发现,将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暴露在石墨烯中,石墨烯层状结构纳米片边缘膜的应力可直接刺穿细菌的细胞膜,引发其内部RNA(核糖核酸)泄漏,导致菌体死亡。另外,由于石墨烯的比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可以吸附细胞壁的组成成分磷脂,导致细菌无法正常地繁殖。与此同时,启脉石墨烯强大的远红外效应可辅助促进微循环,从而激活皮肤免疫细胞,加强白细胞和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功能达到抑菌目的,经过多次洗涤抑菌效果不衰减。
4、抗病毒活性
传统的抗病毒材料金属材料、化学药物、高温、和紫外线照射可以灭活病毒,但存在细胞毒性对人体造成伤害的危险;石墨烯独特的纳米级边缘、大比较面积、表面官能团、光热催化效应带来广谱抑菌抗菌特性和有效“灭活”病毒的能力,并且启脉石墨烯特殊能带结构和强大吸附特性,极易“捕捉”细菌和病毒,具有“捕捉”+“灭杀”的主动特征。
5、抗紫外线
波长范围 290-400纳米的紫外线照射会让皮肤产生大量自由基,导致细胞膜的过氧化反应,使黑色素细胞产生更多的黑色素;启脉®石墨烯超导纤维/纱线在有效屏蔽紫外线的同时起到转换成远红外线的作用,不光可以保护皮肤不被晒伤、降低皮肤癌发病风险,还能达到健康增益的目的。
6、绿色制备
启脉®石墨烯超导纤维/纱线制备采用了两亲特性生物质分散剥离剂,运用生物技术替代化学制剂解决了加工过程中石墨烯片层团聚和性能不稳定问题,在大大提升产品品质和功能的同时,降低了生产资源的消耗,实现了绿色、健康、低碳和安全生产。
【应用领域】
启脉®石墨烯超导纤维/纱线广泛应用于特种装备、航天装备、户外装备、运动服饰、贴身内衣、生活家纺、卫生用品、防护用品、美妆产品、功能护具等产品领域。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