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棉”
文丨常广宇
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棉花是草棉,历史上,棉还指木棉(攀枝花)和其他类似的树。草棉有非洲棉、亚洲棉、美洲棉和海岛棉等种类,都是舶来品。据学者考证,非洲棉进入我国最早,不晚于西汉中期就已经在新疆地区种植,专家在新疆罗布淖尔西汉末到东汉的楼兰遗址中发现过棉布残片。可见新疆的棉花种植历史已经有2000多年了。新疆巴楚的脱库孜沙来遗址中,出土过晚唐的棉籽,色黄粒小,留有部分短纤维,据鉴定是非洲草棉。亚洲棉原产印度,大约在南北朝传入我国南部地区。而美洲棉和海岛棉的传入则是近代的事情。文献中关于棉花的记载始见于南北朝。如《梁书·诸夷传》:(高昌)“多草木,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纑,名为白叠子,国人多取织以为布,布甚软白。”描述与棉花十分贴合,所以,“白叠子”应该就是棉花。
棉是绵的同源分化字,要想知道棉的得名之由,就要先搞清楚绵的得名。在棉花广泛用于纺织之前,我国常用的纺织材料是丝、葛、麻。丝就是蚕吐的丝,绵是由不能缫丝的茧或茧表面的乱丝制成的丝絮。那么,绵为什么叫绵呢?这与绵自身的特点密切相关。
从出土文献看,绵字与縣字关系密切。 现在的绵、县和悬在秦汉出土文献中都以縣字为之,这三个字属于同源分化字。《说文》:“縣,繫也。”“繫,繫 也。一曰恶絮。”段玉裁认为繫 和恶絮是同实异名,是一回事。“絮,敝绵也。”《急就篇》:“绛缇絓䌷丝絮绵。”颜师古注:“精者为绵,粗者为絮。今则谓新者为绵,故者为絮。”可见,绵指的不是恶絮,絮指的确实是敝绵。由《说文》的训释来看,绵和縣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它们不是音近假借,而是一组同源词。縣和绵的关系与繫的语义脉络相同。繫有联系之义自不待言,此外,繫也有悬挂义。如,《论语·阳货》:“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可见,繫和縣在联系、悬挂、棉絮义上有相同的引申脉络。我们还可以看到,汉语中垂挂义与绵延流传义、边际义相通。如垂有下垂义(《说文》作 ),也有绵延流传义(如永垂不朽),也有边境义(分化字作“陲”)。这与悬-緜-边的关系是一致的。这些都可以证明,绵和縣是同源词。除縣外,与绵同源的还有延、联、䜌、蔓、 、边等字,这些字都有联属、绵延、边际等特点。
可见,从根本上说,棉之所以叫棉,是因为它可以绵延伸展的特性。 我们中华民族也是这样,绵延数千年,历久弥新;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和危机,都不屈不挠,生生不息;外表柔和,本质则韧劲十足,可以把外力转化为自身绵延发展的无限动力。相比之下,纯粹的刚和强则不是我们的民族品格,强自取折,刚则易断,但是有的民族却奉为圭臬,后果可想而知。
参考文献
[1] 王凤阳 古辞辨,中华书局,2011.
[2] 孙机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中华书局,2014.
[3] 赵丰 尚刚 龙博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纺织),开明出版社,2014.
[4] 陈剑,据出土文献说“悬诸日月而不刊”及相关问题,岭南学报,2018(02).
作者简介
常广宇,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汉语方向在读博士。
特别鸣谢
敦和基金会
章黄国学
有深度的大众国学
有趣味的青春国学
有担当的时代国学
北京师范大学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汉字研究与现代应用实验室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
微信号:zhanghuangguoxue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发请注出处
公众号主编:孟琢 谢琰 董京尘
责任编辑:楊家睿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知道你 在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