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较难0.4 引用2 组卷35
阅读课外短文《棉花》完成练习。

①棉花,顾名思义是一种花。可是,在五彩缤纷的百花园里,却没有它的席位。她不美吗?不是。

②棉花虽然没有牡丹那样雍容华贵,也没有水仙那样亭亭玉立;既不像玫瑰那样绚丽多彩,更不像海棠那样婀娜多姿。但她的美却另有所在。

③她坚强:乍暖还寒的春天,她破土发芽;赤日炎炎的酷暑,她现蕾开花;秋风瑟瑟的深秋,她吐出了如银似雪的棉絮。她经历了寒凉酷热的季节,风雨雷电的时候,旱涝病虫等灾害,可她坚强地在逆境中成长,从来没有垂头丧气,始终是昂首向上的。

④她团结:她的纤维虽然细小,可总是手拉手,膀靠膀,抱成一团。人们用她纺成线、织成布、做成衣物,便再不是一根根微不足道的细毛毛,而是能经得起相当大的拉力、磨力、折力的团结整体。

⑤她纯净:洁白的心灵,容不得半点污垢。

⑥她无私:自己饱受大自然的风霜之苦,奉献给人们的却是温暖和安慰……

⑦棉花,她不是花,可她比花还美。她的美不在于外形,而在于内涵,心灵的美、纯朴的美、持久的美……

⑧我敬仰棉花,愿棉花之美传遍人间,充满天下。

【小题1】文中的“她”指的是___________,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棉花的美另有所在,具体表现在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读第②段加点的词,我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段话在文中起____________的作用。
【小题4】“我敬仰棉花,愿棉花之美传遍人间,充满天下。”这句话的含义是(     
A.“我”希望人间都知道棉花的美,天下到处都种上棉花。
B.“我”希望人间都知道棉花的美,人人做棉花那样具有心灵美、纯朴美、持久美的人。
21-22四年级上·河南三门峡·期中
知识点:散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

山里的日出

①山里的日出似乎不太受人关注,当然就更不会有泰山顶上的那种欢呼雀跃了。那时候很多的人已经老早就去了山里,是踩着星光的。不过他们不是为观日出,是去劳动的。那时候连日头似乎都还没有起床,那些人就起来了,去了山里。山顶是迷迷蒙蒙的,天边只有一点朦胧的白。树,是连成片的黑黢黢的轮廓,树上面的天空,星星熬了一夜,是倦了,都回了,剩下寥寥的几个眨着疲惫不堪的眼皮。天光有些羞羞答答,遮遮掩掩的。日头刚睁开眼吧?山里很静。可是在这寂静里却分明听到一些声音,那是农具和泥土或者和农作物接触而发出来的响动。

②渐渐地,羞涩的熹微天光由微亮变为明亮。这亮光却是有些呆板、灰暗和沉寂的。劳动者的身影和山顶那群树一样,不再是模糊的轮廓,他们清晰地展现出来。树们,一如既往地屹立在瘠薄的山顶,留下身后的沃土给庄稼们,用自己顽强的生命力感动着博大的天空。一直在不停地劳作着的庄稼人们,这时,也直起了腰。日头就要出来了。他们或许会不经意看一眼,多数时候就那么直直腰,喘口气,接着埋下头去,继续劳动。

③接下来,东面山巅处的上空云彩红了。这红色霎时扩散开去,却是深浅不一,浓淡不整,似蹩脚的染匠染了一块不合格的红布。日头便从这红布的边缘拱出来。首先迎接它的是山顶那些生于贫瘠的树们。它们用并不高大,却是坚挺苍劲的身躯,将这火红的一轮慢慢举过头顶,瞬间,山里便豁然开朗了。一扫呆板、灰暗和沉寂,一切变得明亮和生动起来。最是动人的便是这朝阳下的绿色了,最是喜爱的也便是这满山遍野一望无际的绿色了。朝阳的金丝线把这绿锦穿挂起来,从我们的脚边啊,一直铺到天尽头。这时,我们看到那些弯着的脊背赤裸着,朝阳在这紫铜色的、布满晶莹汗珠的脊梁上洒下一串串金色的珍珠。这弯着的脊梁在这绿浪里艰难晃动,那滚动的汗滴便使这绿愈发绿、愈发动人,绿得我们心颤、眼角湿润。

④山里的日出是极平凡的。山里的日出也是真正的伟大!它把它的阳光给了山里,山里就会把这份恩情千百倍报答给山以外的四面八方。

(津邦/文;选自“爱读文——经典好文章阅读网”)

【小题1】用“——”画出短文第一自然段中的拟人句。
【小题2】用短文中的语句概括出山里日出的变化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短文向我们展示了优美的山色图,还有人们的辛勤劳作图,你更欣赏哪幅图画?说出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短文结尾写道:“山里的日出是极平凡的。山里的日出也是真正的伟大!”你觉得这句话矛盾吗?写出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秋赏月

一年一度的中秋终于盼到了。在这有着悠久传统的节日里,家家户户都在团聚,我们家也不例外。吃完晚饭,爸爸和妈妈早早地在凉台的圆桌上摆上了月饼、苹果、鸭梨、葡萄和脆枣,我们说说笑笑,盼着月儿快快地升起来。我还情不自禁地唱起“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

看,那带着一圈圈光晕的月亮终于从山后探出头来,接着露出金黄色的笑脸,徐徐地上升着;随着不断地升高,月儿的颜色逐渐变淡,最后像银盘一样挂在天空,向大地洒下一片银辉。望着皎洁的月亮,引起我无穷的遐想。

广寒宫里的小玉兔、嫦娥,砍桂花树的吴刚——多么动人的传说!如今虽然宇航员们早已不只一次登上月球,进一步证明了月球不过是一个发光的星球,根本没有人迹,可是嫦娥奔月的故事,却依然有它的魅力。

望着那圆圆的月儿,我脑海里又浮现出李白的优美诗句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是啊  我是多么思念家乡的爷爷  奶奶啊  六年前的八月十五,爸爸带我回老家看望多年不见的爷爷、奶奶。他们用蒸饼代替月饼。现在农村富了,他们不但自己吃上了香油月饼,还特地叫人给我们捎来了许多,还有桌上香味四溢的水果,也都是爷爷承包的果园里生产的。我默默地遥祝爷爷奶奶,“暮年逢盛世,佳节更双安”;遥祝家乡的人民路子越走越宽,生活越过越好。

望着月儿,吃着月饼,我又想起了台湾的小朋友。他们也在望月吧?也在想着大陆的小朋友吧?我是多么希望台湾的小朋友早日回归祖国的怀抱,多么希望同台湾的小朋友欢聚在一起啊!

月儿已升至中天,那么圆,那么皎洁,那么明亮,我和我的爸爸妈妈都沉浸在全家团聚的幸福气氛中……

【小题1】给文中空白的地方加上标点符号。
【小题2】写出这些词语的反义词:
悠久(      )    欢聚(      )
【小题3】联系上下文理解或推想下列句子的大意,简要写下来。
暮年逢盛世,佳节更双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作者望着皎洁的月亮,引起无穷的遐想,他想到了哪几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你能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或不懂的问题吗?请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

夏之韵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呜。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黄色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几个月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按绘画的观点,这其中大约有一定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爆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它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勃生发,向秋的终点做着最后的冲刺。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紧绷着。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辛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是不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追肥,浇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淡淡;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小题1】下面最适合填在文章第2自然段横线上,体现本段中心意思的一项是(          
A.夏天是充满生机的B.夏天是多姿多彩的
C.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D.夏天的旋律是富于变化的
【小题2】第3自然段中用四个“快”字,叠用“听听”“看看”两个动词,在表达上各有什么作用?请在下面的横线作简要批注。
批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用“﹏﹏﹏”画出文章的中心句,并说说文章围绕这个中心是从哪几方面进行叙述的。
                    
【小题4】作者说文人笔下多是“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请试着写出连续的两句古代文人描写夏天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对文章的赏析,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2自然段中“你看”以下的部分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夏日田野的磅礴气势。
B.第3自然段通过农民的勤劳忙碌,表明夏天的生机勃勃。
C.第4自然段结尾既揭示了本文的主旨,又与文章开头照应。
D.这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主要通过对田野的景象和虚拟的场面描写并辅以议论来抒发情感。
【小题6】最后一个自然段写夏季“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又写“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两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