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过去的市花——棉花

光明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现在上海市的市花是白玉兰,这是1986年后的事了。1986年前上海市的市花是棉花,有很多人想不明白,特别是年轻人,棉花怎么会被评为市花的呢?现在很多人跟本没有见过棉花,当然不能怪他们,现在在上海见不到棉花了。</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上海郊区到处都可以看到棉花的种植。(这里所说的郊区包括现在的内环线以内)。棉花开花非常漂亮,花色也非常丰富,有红色的,粉色的,黄色的,还有淡绿色的呢,而且花瓣薄如绸,白色的花絮不是棉花的花,这是棉花的果实。</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棉花被选为市花是1929年,1929年4月上海特别市通过公开评选市花活动,棉花以第一名的得票数当选为上海市花,这一决定反映了棉花被在当时上海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上海人对棉花的喜爱和认可。</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棉花与上海的渊源自古就有,明代时期棉花就已是上海地区最主要的农作物之一了,享有“松郡之布,衣被天下”的美誉了。</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29年棉花被选为上海巿市花是有道理的,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上海市民之所以对棉花青睐有加,源自棉花对于上海的特殊意义。1843年上海开埠后,上海逐渐成为中国近代棉纺织工业的摇篮。棉花洁白美丽,又是重要的工业原料,那时市区很小,现在的内环线以内还有大片的农田,而棉花正是最常见的农作物,直至上世纪80年代初,走在上海郊区的大路小径上依旧可见盛开花朵的棉田。那时谁家有姑娘谁家就种棉花,姑娘出嫁要准备六床八床棉花被,被子的棉花胎要大量的棉花,自己家种的棉花质量好,棉花雪白耐用,每年种一些棉花,要种好几年才能赚够出嫁的棉花被子。姑娘多的人家就惨了,年年种棉花,只能少种点豇豆、落苏、黄瓜了!</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秋季上海郊区的田野里一片片白色的棉田随处可见,褐色的棉令打开了,雪白的棉絮露了出来,这是成熟了的棉花,雪白的棉絮是纺纱织布做棉花被的好材料。</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几个世纪以来棉花与上海是有感情的,从黄道婆到黄宝妹、裔式娟,中国的纺织工业从上海开始,从上海发展壮大,上海人对棉花是有感情的。几十年后的现在,棉花在上海的版图上消失了,曾经的辉煌不见了,喜新厌旧的人类把棉花忘了,选出了秃枝开白花的白玉兰,从文化内涵和经济价值来说是不能与棉花相提并论的,从知名度到种植的广泛性也是不够的。当年公布评选结果后广大市民甚至不知道白玉兰是草本植物还是木本植物,但大多数人认为白玉兰是兰花的一个品种,因为当时很多上海市民跟本就没有见过白玉兰,当时只有少数植物园、公园才有少量种植,大家当然不认识它了!评选公共标志性的东西不能只在圈内人士参加,抽样要广泛,要比较全面,往往“专家”一多就有可能把做“香干”的配方做出一锅“臭豆腐”来!</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图片摘自百度</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谢谢阅读</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同道</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