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田土壤的理化、生物属性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棉花的产量和品质。土壤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盐碱含量、质地等均对棉花生长有很大的影响。棉花生长发育需要水分和养料,主要通过根系从土壤中获得。
据试验数据表明,棉花苗期的土壤的含水量应该保持在65%左右,如果土壤的含水量低于65%时,就处于缺水、干旱状态,根系生长就缓慢或停止。土壤的含水量如果长期高于65%,根系含水量就处于饱和状态,水分把土壤的毛细孔堵塞,阻断了根系生长系统的畅通呼吸,根细胞缺少了氧气的吸收,破坏了根细胞,导致烂根的发生,严重时根系全部溃烂,全株死亡。
目前部分早播棉田的棉花正值出苗期,是培育壮苗,促苗早发,为棉花高产早搭丰产架子的关键时期。棉花苗期遇降雨,由于气温低、播种过深或种子成熟度差、土壤湿度大等原因,致使部分棉田苗期病害较重,极易出现病害突发和蔓延,如不及时防治,轻者影响棉苗生长,难以形成壮苗,搭不好丰产架子。轻者病菌浸染叶部,因病斑影响叶片光合作用而导致棉苗迟发;重者导致烂芽、烂根,形成病苗或死苗。因此,抓紧查看,正确诊断,及时防治非常重要。
一、症状表现:
1、立枯病。棉苗出土前被害,造成烂种、烂芽。幼苗出土后,接近地面的幼茎基部出现黄褐色后变黑色凹陷的病斑逐渐扩大,包围整个茎基部,终致苗萎枯死。拔起病苗,可见病部与周围土壤常有菌丝沾附。子叶受害,多在中部出现不规则的黄褐色病斑,后期病部脱落后穿孔。
2、炭疽病。棉苗出土前即可发病,下胚轴及幼根变褐色腐烂。出土棉苗发病,茎基部发生红褐色小斑,并扩大呈紫褐色凹陷的梭形条斑,常纵裂下限,周围缢缩,易腰折而死。在潮湿条件下病斑可向纵深发展,可达到幼茎顶部而形成顶腐。根部被侵染后呈黑褐色半湿腐状,拔起后皮层不易断折,有别于立枯病。子叶发病多在叶缘产生半圆形淡褐色至褐色病斑,边缘红褐色;潮湿天气,病斑表面产生橘红色的粘状孢子团。
3、红腐病。棉苗出土前受害,幼芽变黄褐色腐烂。出土棉苗根部受害,根尖先变为淡黄色,后变褐色腐烂,并逐渐蔓延全根。幼茎基受害,先变黄褐色,后变黑褐色腐烂,病斑不凹陷。而主根和地面的嫩茎,变粗大和产生褐色短条斑,此为该病的主要特征。子叶受害,多在边缘产生灰红色不规则形或近圆形病斑,病斑常破裂,潮湿时病部产生粉红色霉层
4、猝倒病。主要症状表现为幼苗自基部向上呈淡褐色水烫状软化倒伏,子叶也随即呈水渍状软化失色,病势发展迅速,故称猝倒病。病菌大多先从幼嫩细根开始入侵,并扩展到幼茎和整个幼苗。在土壤湿度较大时,种子及新萌发的幼芽也可受到侵染,影响出苗或形成弱苗。在已倒伏的死苗丛上有时可见到白色细密的絮状物。
二、防治方法:
由于棉苗病害种类多,常常几种病害混合发生,而且受环境条件和棉苗本身抗病力的影响,因此在防治上,应在搞好种子消毒及土壤处理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幼苗阶段的栽培管理和药剂防治措施。
1、棉苗出土前遇雨,因土壤板结影响出苗,雨后要抓紧中耕,发现烂种、烂芽,需及时补种。棉苗出土后遇雨,雨后应及时中耕散墒,以提高地温,降低土壤湿度,降低盐渍化,促进根系发育。
对早播出苗后的棉田,由于棉苗幼小,吸收无机养分的能力较弱,叶面积小,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养分不充足,再加上恶劣气候环境的影响,根系生长更困难,也就加重了病害的发生。因此,棉花苗期进行中耕、提高地温是解决苗期病害的必要手段。
中耕能有效破除土壤板结,使土壤疏松,受光面积增大,吸收太阳辐射能增强,散热能力减弱,并能使热量很快向土壤深层传导,提高土壤温度。在中耕工作中要求深耕16-20厘米,尽量做到不错行、不漏耕,不拉膜、不埋苗、不伤苗、不损伤滴灌设施。
同时棉花出苗期间中耕要做到“深、勤、细”。“勤”,就是要做到雨后必锄,地板有草必锄,保持土壤疏松,无杂草。“深”,就是要求行间中耕深度逐渐加深到10厘米左右,株间4厘米左右。并做到地湿、地板、苗旺要适当深锄,但天旱墒差要适当浅锄。“细”,就是要做到横锄竖锄,四面见锄,不漏锄,不留草,不伤苗、埋苗。盐碱地要清垄扒碱、深锄,提高保苗促早发的效果。
2、药剂防治。出苗后喷洒1-2次腐植酸叶面肥,提高棉苗抗低温和抗病能力。发病初期喷洒30%乙蒜素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恶霉灵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喷雾加灌根,根据情况每隔5-7天防治1次,连续防治2-3次,配合叶面肥效果更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