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现代文阅读特训卷(试题)-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部编版
一、现代文阅读
认真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陶罐和铁罐
“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 )地问。
“不敢,铁罐兄弟。”陶罐( )地回答。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带着更加( )的神气。
“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陶罐争辩说,“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再说……”
“住嘴!”铁罐( )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
1.根据文章内容,在文中括号里填上描写神态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相提并论:_____
3.仿写句子。
……是……不是……
________________
4.铁罐认为自己( ),陶罐一碰就会( ),所以觉得陶罐不能和它“相提并论”;而陶罐则认为它们生来就是( ),并不是( ),所以不想与铁罐争吵。
5.“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事实真的铁罐所预言的那样吗?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对铁罐说些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观“画”
秋天像童话里一位美丽的仙女,悄悄地走进了这个五彩缤纷的大世界。早晨,我坐在窗前全神贯注地欣赏着那神奇而又美丽的“画”。
瓦蓝瓦蓝的天空像一面无边无际的大镜子。如烟似雾的云从天空慢慢飘过,几乎不(留 流)一点儿痕迹。忽然,我欣喜地发现天空出现了一个黑色的字。是“一”字,不,是“人”字,是一群大雁整齐地排着队向南方飞去。啊,“画”中的天空充满着勃勃生机!
一棵棵树都经不住秋天的考验,一片片黄叶(旋 悬)挂在树上,一阵风拂过,黄叶打着旋儿,从树上纷纷落下,我还以为是一群黄蝴蝶飞来了。弯曲得很古怪的枝干上,偶尔有一两只鸟停在那里,好久好久,一动不动,衬着碧蓝的天空像一幅古画。最引人注目的是松树,它穿着碧绿的衣裳、仍然昂首挺胸立在那儿活像一名全(副 附)武装的士兵,花儿弯着腰垂头丧气、等待着来年春天给它们新的力量与生命。一些小草枯萎了,还有一些却在跟大自然作最后的拼搏。“画”中的花草树木总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
虽然秋天没有春天的生机勃勃,没有夏天的鸟语蝉鸣,没有冬天的银装素裹、可它比春天更富有欣欣向荣的景象,比夏天更富有(绚 炫)烂灿丽的色彩,比冬天更富有诗情画意,我爱秋天的一切。
6.给括号选择正确的字。
不(留 流)________一点儿痕迹 (旋 悬)________挂
全(副 附)________武装 (绚 炫)________烂灿丽
7.________没有在作者秋天的画里。( )
A.花草树木
B.南飞的大雁
C.碧绿的湖水
8.“欣欣向荣”的意思是________。用“欣欣向荣”造句________。
9.概括最后一段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央视的《东方之子》栏目对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进行了一次专访。丁教授面对记者紧追不舍的几个简单问题,连续几个“不知道”,令人感慨。
记者首先提出的是这样一个问题:“我感觉您对自己的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有很明确的选择。比方说小时候对科学、科学家感兴趣;大学的时候,就锁定了要研究物理的目标;后来每做一个实验也是力排众议,自己坚持下来。一个人怎么能够每一次选择都能这么坚定和正确呢?”这位记者想要获得的答案其实谁心里都明白,因为在名人访谈中,这样的问题是为对方作秀进行的铺垫。然而,丁肇中的回答却是:“不知道,可能比较侥幸吧!”
记者不死心,又追问道:“在这里面没有必然吗?”丁肇中继续回答:“那我就不知道了。”记者还是不死心:“怎么才能让自己对于今天的选择在日后想起来不会后悔?”丁肇中依然回答:“因为我还没有后悔过,所以我真的不知道。”记者无奈:“我发现在咱们的谈话过程中,您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我不知道’。”丁肇中这次做了正面回答:“是!不知道的,你是绝对不能说知道的。我们那里这是绝对不允许的。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的,你不要猜。”
丁肇中的严谨态度,的确是到了常人不能理解的程度。然而,这就是作为科学大家的丁肇中。他认为不知道的就一定要回答“不知道”。
10.用波浪线画出你感觉写得好的语句,并说明理由。
11.“这位记者想要获得的答案其实谁心里都明白”中的“答案”的含义是________。
12.丁肇中回答“不知道”的原因是( )
A.他不会回答
B.他不能回答
C.他不知道怎么回答
课外阅读
会“飞”的青蛙
鸟类开运动会,比赛飞翔。
河岸上的一只青蛙看热了眼,鼓着腮帮说:“这有什么了不起,看我的!”于是,爬上山崖上,猛蹬后腿,一头向山下扎去,结果摔到地上。显然,它摔得很疼。因为在落地的一刹那,它不由自主地“哇”了一声,而且“哇”得岔了气。
鸟类哈哈大笑。
青蛙鼓着眼睛说:“这有什么好笑的,我一落地,就能唱歌!”
鸟类发出更大的笑声。
故意自我表现,结果总是自己出丑。
13.请用“﹏﹏﹏”画出中心句。
14.鸟类为什么会哈哈大笑?后来又为什么发出更大的笑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会“飞”的青蛙真的能飞起来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读了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
乌鸦兄弟
乌鸦兄弟同住在一个窝里。
有一天,窝破了个洞,大乌鸦想:“老二会去修的。”小乌鸦想:“老大会去修的。”结果谁也没有去修,后来洞越来越大了。
大乌鸦想:“这下老二一定会去修了,难道窝这么破了,它还能住吗?”
小乌鸦想:“ ”
结果又是谁也没有去修。
一直到了寒冷的冬天,西北风呼呼的刮着,大雪纷纷地飘落。乌鸦兄弟都蜷缩在破窝里,哆嗦的叫着:“冷啊!冷啊!”
大乌鸦想:“ 。”
小乌鸦想:“这样冷的天气,老大还能耐得住吗?它一定会去修了。”
可是谁也没有动手,只是把身子蜷缩的更紧些。
风越刮越猛,雪越下越大。结果窝被吹到地上,两只乌鸦都冻僵了。
17.“窝”字是( )结构的字,共( )笔,用部首查字法应查( )部,再查( )画;用音序查字法,先查大写字母( ),音节是( )。
“耐”字是( )结构的字,用部首查字法应查( )部,再查( )画。在“耐得住”这个词中,“耐”的意思是( )。
(1)忍受 (2)厌烦 (3)麻烦
18.请你联系上下文,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句子,使文章更完整。
19.把下面的句子改为陈述句,意思不变。
这一下老二一定会去修了,难道窝这么破了,它还能住吗?
___________
这样冷的天气,老大还能耐得住吗?
__________
20.读了这个故事,你想给乌鸦兄弟俩怎样的劝告?
__________
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坚固生命的根
前年去海南岛,看到一棵树干有几围粗、树冠有两亩大的榕树。它那庞大的根系,像铁制的一股股缆绳,把这个像小山似的巨石(抱 报)得紧紧的,许多根向石缝(féng fèng)中钻去。它的枝干上还神奇地(深 伸)出许多小根来,向着大地寻找着新的基点。正是有了这棵树,它周围才显现出异常的繁荣。鸟儿在欢快地歌唱,蜂蝶在嗡嗡地飞舞,一群群旅游者和乘凉的人在这里尽情地休闲。导游说,这里经常受到台风的袭击,许多树木都倒下了,折断了,惟独这棵树,多少年来从没被刮倒过。据说,它上面的树冠有多大,地下的根系就有多大。它之所以能在任何狂风中屹立,是因为它的根基就是这(座 坐)小山啊!
根,是生命的开始,是生的源头,又是生的基石,它一刻不停地向地面输送和传递着水分、营养和力量。一切植物,有了根就能生机勃发,没有根,一切就无从谈起。
21.用“ ”标出文中( )里不恰当的字或注音。
22.根据提示,用查“无字词典”的方法,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并填空。
“冠”的意思是帽子,“树冠”是指 ( )。
“繁荣”可以理解为“热闹”,“异常的繁荣”在文中指的是什么样的情景?用“﹏﹏”标出有关语句。
23.读文中画“ ”的句子,用加点的词语写一句话。
像……似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之所以……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读了这篇文章,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请用简短的话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认真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棉花
棉花,顾名思义是一种花。可是,在五彩缤纷的百花园里,却没有它的席位。她不美吗?不是。棉花虽然没有牡丹那样雍荣华贵,也没有水仙那样亭亭玉立;既不像玫瑰那样绚丽多彩,更不像海棠那样婀娜多姿。但她的美,却另有所在。
她坚强:乍暖还寒的春天,她破土发芽;赤日炎炎的酷暑,她现蕾开花;秋风瑟瑟的深秋,她吐出了如银似雪的棉絮。她经历了寒凉酷热的季节,风雨雷电的时候,旱涝病虫等灾难,可她坚强地在逆境中成长,从来没有垂头丧气,始终是昂首向上。
她团结:她的纤维虽然细小,可总是手拉手,膀靠膀,抱成一团。人们用她纺成线、织成布、做成衣物,便再不是一根根微不足道的细毛毛,而是能经得起相当大的拉力、磨力、折力的团结整体。
她纯净:洁白的心灵,容不得半点污垢。
她无私:自己饱受大自然风霜之苦,奉献给人们的却是温暖和安慰……
棉花,她不是花,可她比花还美。她的美不在于外形,而在于内涵,心灵的美,纯朴的美,持久的美……
我敬仰棉花,愿棉花之美传遍人间,充满天下。
25.请用“﹏﹏﹏”画出一句排比句,用“〈 〉”画出一句拟人句;再用“( )”画出一句比喻句,它是用 比喻 。
26.文中第3~6自然段按____的顺序记叙的,棉花的美指的是______ 。
27.选择正确的答案填空(只填序号)。
①“我敬仰棉花,愿棉花之美传遍人间,充满天下。”这句话的含义是( )
A.“我”希望人间都知道棉花的美,天下到处都种上棉花。
B.“我”希望人间都知道棉花的美,人人都做棉花那样具有心灵美、纯朴美、持久美的人。
C.“我”敬仰棉花,“我”愿尽自己的力量去宣传棉花的美,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②这篇课文的中心是( )
A.赞美棉花坚强、团结、纯净、无私的崇高品格。
B.向读者介绍有关棉花的知识。
C.借棉花表达作者愿人人做心灵美、纯朴美、持久美的人的美好愿望。
阅读。
含羞草
韩丽丽,同学们叫她含羞草。
哥哥的算术成绩很少优秀,这次期中考试却得了九十分。试卷发下来,他回到家,进门就扬起卷子喊:“妈妈,看,我的算术得了九十分!”那样子像一个打胜仗回来的将军。
丽丽也背着书包回来了,妈妈问:“丽丽,你的算术多少分?”丽丽说:“和哥哥差不多。”
妈妈要过丽丽的试卷来看,只见试卷上写了一个大大红红的一百。妈妈笑着说:“呵,得了一百分还不好意思拿出来哩!“一句话说的丽丽羞红了脸,她还低着头,像棵含羞草。
丽丽也有缺点。有一次,老师在台上讲课,她眼睛望着窗外。老师说:“丽丽。注意力集中!” 丽丽从脸到脖子根都羞红了,马上专心听讲,再不走神了。
有一次下课后,音乐老师忘了把书本带走,丽丽拿了书本追上去说:“黄老师,你的书本忘了。”
班主任李老师迎面走过来听见了,说:“丽丽,对老师和长辈说话要用 您 。”
丽丽站住脚,羞红了脸,垂着头弄着辫梢,低声回答:“是。”那样子就像一棵含羞草。从这以后,丽丽对长辈说话,总是客气地用“您”,再没有听她用过“你”。
渐渐地,同学们都喜爱地管丽丽叫“含羞草”。李老师说:“含羞草好,她不骄傲。一个懂得害羞的孩子,将来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28.给下面的字加上偏旁部首,再用该字组词。
申( )( ) ( )( ) ( )( )
分( )( ) ( )( ) ( )( )
29.连线,把下面的字搭配成词。
(1)羞 别 (2) 辫 别
差 火 辩 论
着 耻 辨 子
(3)梢 悄 (4)骄 气
稍 儿 娇 车
悄 微 轿 傲
30.下面的句子是从哪方面描写人物的?请你认真分析,选择答案填进()里。
语言 动作 神态
(1)一句话说的丽丽羞红了脸,她低着头,像棵含羞草。( )
(2)丽丽说:“和哥哥差不多。”( )
(3)他回到家,进门就扬起卷子喊:“妈妈,看,我的算术得了九十分。!”( )
(4)丽丽站住脚,羞红了脸,垂着头,弄着辫梢,低声回答:“是。”( )
31.根据文章内容判断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A.受到夸奖,丽丽感到不好意思,她会害羞。( )
B.丽丽姓“韩”,跟“含”字同音。( )
C.遭到老师批评,丽丽会更害羞,从脸到脖子根都羞红了。( )
D.同学们觉得她总是低着头害羞,所以故意讥笑她。( )
E.丽丽害羞时的样子很像“含羞草”。( )
参考答案:
1.傲慢 谦虚 轻蔑 恼怒 2.把不同的人或事不加区别地放在一起谈论或同等地看待。 3.她这么说是善意的谎言,而不是真正的欺骗。 4. 很坚硬 破碎 盛东西的 来互相碰撞的 5.不是的。我会说:你容易生锈。
【分析】1.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的识记。
本题根据课文内容填入描写神态的词语即可。
傲慢: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
谦虚:虚心,不自满,肯接受批评。
轻蔑:轻视;不放在眼里。
恼怒:生气;发怒。
2.本题考查词语的解释。
“相提并论”是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来看待或评说,课文中指铁罐自认为比陶罐强,不能把它和陶罐放在一起比较,它听了陶罐的话后非常生气,并开始威胁陶罐。
3.本题考查仿写句子。
本题使用“……是……不是……”的句式,前面肯定一种情况,后面否定一种情况即可,注意语句要通顺,表述要合理。
4.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理解与填空。
由“你敢碰我吗?陶罐子!”“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可知,铁罐认为自己很坚硬,陶罐一碰就会破碎,所以觉得陶罐不能和它“相提并论”。
由“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陶罐争辩说,“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再说……”可知,陶罐则认为它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所以不想与铁罐争吵。
5.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文中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所以铁罐也并不是会永远在这里,什么都不怕,因为铁罐也会有自己的缺点,比如会生锈,容易被氧化掉。将自己想对铁罐说的话写出来即可。
6. 留 悬 副 绚 7.C 8. 形容草木长得茂盛。比喻事业蓬勃发展,兴旺昌盛 春雨滋润着花儿和小草,它们快乐地生长,天地间呈现出一片鸟语花香、欣欣向荣的景象 9.作者通过对四季特点的概括和对比,着重表现了秋的美好及对秋的热爱。
【分析】6.考查选择正确的字。
“留下痕迹”的“留”不是“流水”的“流”。
“悬挂”的“悬”不是“旋”。
“全副武装”意为对人或对事情准备充分,特指在装备和技术方面的准备。
“绚烂 ”意为灿烂。
7.考查文章内容。
解答本题要结合全文内容来进行解答,结合文章中“是一群大雁整齐地排着队向南方飞去”“一棵棵树都经不住秋天的考验……”可知碧绿的湖水没有在作者秋天的画里。
8.考查词语意思理解。
欣欣向荣是形容草木长得茂盛。比喻事业蓬勃发展。
要想写出好句子,必须要理解自己所运用的词语,能够准确理解所要运用词语的含义,包括其词性和感彩,才能够更加明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例如:祖国到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9.考查概括段落大意。
结合最后一句:我爱秋天的一切,可知此处表达出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之情。再结合“虽然秋天没有春天的生机勃勃……”可知这种情感是通过秋天与其他季节的对比表现出来的。
10.“是!不知道的,你是绝对不能说知道的。我们那里这是绝对不允许的。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的,你不要猜。”
理由:正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11.丁肇中说出“知道”后,开始个人的作秀。 12.C
【分析】10.考查关键句子的寻找。
解答本题要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者是感触最深的句子即可。
11.考查关键词语的解释。
在解释关键词语的意思时,要结合文章的上下文进行联系。
结合文章中的“这位记者想要获得的答案其实谁心里都明白,因为在名人访谈中,这样的问题是为对方作秀进行的铺垫”可知这位记者想要获得的答案就是丁肇中回答“知道”,然后进行个人的作秀。
12.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文章中的“是!不知道的,你是绝对不能说知道的。我们那里这是绝对不允许的。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的,你不要猜。”一句,可知丁肇中回答“不知道”的原因就是他不知道怎么回答,所以选C项。
13.故意自我表现,结果总是自己出丑。 14.因为青蛙的自不量力让自己出了丑;因为青蛙明知自己已经出丑,还强加辩解。 15.青蛙本不是鸟类,是飞不起来的。会飞的青蛙不是体现在飞翔上,而是体现在跳跃上。 16.我们干什么都要量力而行,反之会闹出大笑话。
【分析】13.考查了中心句,中心句是概括总结短文主旨的句子。
短文主要通过青蛙飞翔、唱歌,告诉人们:故意自我表现,结果总是自己出丑。所以中心句是“故意自我表现,结果总是自己出丑。”。
14.考查了句子分析理解能力,
结合第一自然段“它爬到山崖上,猛蹬后腿,一头向山下扎去,结果摔到地上。”可知青蛙的自不量力让自己出了丑;结合第四自然段句子“青蛙鼓着眼睛说:‘这有什么好笑的,我一落地,就能唱歌!’”可知青蛙明知自己已经出丑,还强加辩解。所以鸟类“发出更大的笑声”。
15.考查了课外知识,结合平时所学。
青蛙本不是鸟类,是飞不起来的。会飞的青蛙不是体现在飞翔上,而是体现在跳跃上。
16.考查了短文主旨,可以围绕“故意自我表现,结果总是自己出丑”来谈。
17. 上下 12#十二 穴 7#七 W wō 左右 寸 6#六 (1) 18.这下老大一定会去修了,难道窝这么破了,它还能住吗?
这样冷的天气,难道老二还能耐得住吗?它一定会去修了。 19. 这一下老二一定会去修了,窝这么破了,它不能住了。 这样冷的天气,老大耐不住了。 20.遇到事情不要总依靠别人,要自己主动想办法解决。
【分析】17.本题考查汉字结构和查字典。
对不认识的字用部首查字法,对不会写的字用音序查字法,一字多义要结合语境来理解。
“窝”字是上下结构的字,共12笔,部首是穴,笔画顺序为: 点、点、横撇/横钩、撇、点、竖、横折、横、竖、横折钩、撇、点。读作wō。
“耐”字是左右结构的字,部首是寸,笔画顺序为:横、撇、竖、横折钩、竖、竖、横、竖钩、点。
“耐得住”的意思就是“承受得住”。“耐”就是“承受”的意思。
18.本题考查补充句子。
通读全文,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
结合上句:大乌鸦想:“这下老二一定会去修了,难道窝这么破了,它还能住吗?”再结合下句“结果又是谁也没有去修。”可知,小乌鸦想的是这下老大一定会修了,难道窝这么破了,它还能住吗?
结合下句:小乌鸦想:“这样冷的天气,老大还能耐得住吗?它一定会去修了。”可知大乌鸦想的是:这样冷的天气,难道老二还能耐得住吗?它一定会去修了。
19.本题考查句型转换。
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2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通读全文,可知,当窝破了个洞的时候,大乌鸦和小乌鸦都想着对方会去修,结果谁也没去修,最后风越刮越猛,雪越下越大。结果窝被吹到地上,两只乌鸦都冻僵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遇到事情不要总依靠别人,要自己主动想办法解决。
21.抱;fèng;伸;座。 22.(1)树木主干顶端长满枝叶的部分。(2)鸟儿在欢快地歌唱,蜂蝶在嗡嗡地飞舞,一群群旅游者和乘凉的人在这里尽情地休闲。 23. 湖面像一面明镜似的,清澈,没有一丝的波浪。 我们之所以不去郊游,是因为今天下雨了。 24.根,是生命的开始,是生的源头,又是生的基石。一切植物,有了根就能生机勃发,没有根,一切就无从谈起。
【解析】21.本题考查同音字、字音辨析、形近字辨析的能力。
抱和报:“抱”和“报”都可作动词,区别是:“抱”主要表示心里存有或用手臂围住,如抱歉、抱住等;“报”主要表示告诉、答谢、报复等意思,如报告、报效等。
深和伸:“深”从表面到底或从外面到里面距离大,与“浅”相对。“伸”舒展开;拉长。
座和坐:“座”多用于较大或固定的物体。一~山。“坐”本义:人的止息方式之一。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
缝:[fèng]缝隙。裂~。[féng]用针线将原来不在一起或开了口儿的东西连上。~件衣裳。
2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词语解释以及寻找关键句子的能力。
“树冠”指的是树的帽子;“异常繁荣”说明场面非常热闹,可以联系上下文,先找到短语所在位置,再从描写动物或者人类的活动句子入手。
23.本题考查词语理解、词语造句以及用关联词造句的能力。
像……似的……:比喻意义,表示相似。示例:老师像园丁似的精心培育祖国的花朵。
之所以……是因为……:关联词,表示因果关系。是因果倒置,结果在前,原因在后。 示例:我之所以生气,是因为你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样的错误。
24.本题考查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可以从文章主旨入手,即最后一个自然段找答案。这是一个开放性题型,言之有理即可。
25.她坚强:乍暖还寒的春天,她破土发芽;赤日炎炎的酷暑,她现蕾开花;秋风瑟瑟的深秋,她吐出了如银似雪的棉絮。
〈她团结:她的纤维虽然细小,可总是手拉手,膀靠膀,抱成一团。〉
(她吐出了如银似雪的棉絮。)
雪 棉絮 26. 逻辑 棉花坚强、团结、纯净、无私,它心灵美、纯朴美、持久美 27. B C
【分析】25.本题考查查找关键句子以及句子的理解。
排比句:指使用排比修辞方法,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排列起来组成的句子,能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
文中的排比句有:棉花虽然没有牡丹那样雍荣华贵,也没有水仙那样亭亭玉立;既不像玫瑰那样绚丽多彩,更不像海棠那样婀娜多姿。她坚强:乍暖还寒的春天,她破土发芽;赤日炎炎的酷暑,她现蕾开花;秋风瑟瑟的深秋,她吐出了如银似雪的棉絮。
拟人句: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是根据想象将物当作人来叙述或描写,使“物”具有人一样的言行、神态、思想和感情。
文中的拟人句有:她经历了寒凉酷热的季节,风雨雷电的时候,旱涝病虫等灾难,可她坚强地在逆境中成长,从来没有垂头丧气,始终是昂首向上。她团结:她的纤维虽然细小,可总是手拉手,膀靠膀,抱成一团
比喻句:一种使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的句子,有明喻、暗喻、借喻之分。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喻词和喻体。
文中的比喻句有:秋风瑟瑟的深秋,她吐出了如银似雪的棉絮。这句话将棉絮比作雪。
26.本题考查段落的记叙顺序。
文中第3~6自然段按逻辑的顺序记叙的,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及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这种顺序常用于事理说明文。从内到外介绍了棉花的内在美与外在美,由“她的美不在于外形,而在于内涵,心灵的美,纯朴的美,持久的美……”可知,棉花的美指的是棉花坚强、团结、纯净、无私,它心灵美、纯朴美、持久美。
27.①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与分析。
“我敬仰棉花,愿棉花之美传遍人间,充满天下。”这句话的含义是提示大家都要学习棉花的精神,而不是实际要做什么宣传活动、种植等。意思是“我”希望人间都知道棉花的美,人人都做棉花那样具有心灵美、纯朴美、持久美的人。选B。
②本题考查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赞美了棉花虽不是花却有着比花更美的内在美、纯朴美,这种美是一种不因时间、外形而改变的持久的美,是真正的美。文章结尾“我敬仰棉花,愿棉花之美传遍人间,充满天下。”意思是“我”希望人间都知道棉花的美,人人都做棉花那样具有心灵美、纯朴美、持久美的人。借物喻人,点明文章的中心是借棉花表达作者愿人人做心灵美、纯朴美、持久美的人的美好愿望。选C。
28. 神 神话 审 审问 伸 伸手 份 一份 粉 粉色 芬 芬芳 29. 30. 神态 语言 语言、动作 动作、神态 31. √ √ √ × √
【分析】28.本题考查的是给汉字加偏旁在组词,注意平时对汉字积累和识记。
根据字形进行组词,所组成的词语要合情合理,不要写错别字即可。
29.本题主要考查形近字的辨析及组词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认清字形,找出每组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掌握音形义才能正确作答。形近字是指几个字形结构相近的字。形近字的特点: ① 笔画相同,位置不同。② 字形相近,笔形不同。③ 字形相近,偏旁不同。④ 字形相近,笔画不同。⑤ 字形相近,读音相同。⑥ 字形相近,读音不同。⑦ 部首相同,位置不同。
30.本题考查的是人物描写的分析和理解,结合原句的内容进行辨析。
(1)本句话中使用的描写方法是神态描写,从“羞红了脸”可以看出。
(2)本句话中使用的描写方法是语言描写,从“说”可以看出。
(3)本句话中使用的描写方法是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从“喊”“扬起”可以看出。
(4)本句话中使用的描写方法是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从“站住脚”“羞红了脸”可以看出。
3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结合原文的内容进行辨析即可。
(1)本句话的说法是正确的。
(2)本句话的说法是正确的。
(3)本句话的说法是正确的。
(4)本句话的说法是错误的。文中并没有写到大家讥笑她因为她害羞。
(5)本句话的说法是正确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