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丨传统制被小作坊 把温暖藏进棉被里
在东方红小学背后的巷子里,有一家手工制作传统棉被的小店,几十年如一日坚守着传统技艺——手工棉花被,吸引了不少顾客光临。
今年49岁的彭小英是江西吉安人,1996年同乡邀请她外出打工,学做手工棉被。彭小英一心想着赚钱养家,便跟着同乡北上做了学徒。彭小英介绍,刚开始自己在晋城学手艺,大约学了两三年,随后就与丈夫来到高平开店。
把生计变成热爱,彭小英一干就是26年。走进她的棉被加工室,只见她把一团团棉花放入弹花机里,经过几分钟的加工,原先分散的棉花被压制成形,接下来就要把弹好的棉花放到匀板机上压匀了。加工之前还要给棉花胚上一层网罩,防止棉花挤在一起,接着打开按钮,一大块木板严实地盖住棉花开始运作,不一会儿,棉花被压得平整,接着翻过面儿来再罩上一层。
机器压棉被虽然高效,但难免会有些“照顾”不到的地方,这时就需要手工填补了,这可是门技术活。彭小英和丈夫用传统木制磨盘反复压制,把一些还不平整的地方细致压实。最后在棉花外面套上一层布做的内衬,一床柔软舒适的棉被里子就做好了。
彭小英介绍道,虽然近年来各大商场推出了各式各样的被子,但老棉被仍然受到很多市民怀念。除了新做的被子外,还有一些市民喜欢拿原先的旧棉被到店里来翻新,经过弹棉花的机器一弹,原先贴到一块儿的棉花又变得蓬松起来,再缝上一床新被罩,像新的一样。
记者手记:“檀木榔头,杉木梢,金鸡叫,雪花飘”。传统弹花郎的形象在我们的印象中变得模糊,但是传统老棉被却没有淡出人们的视线。在彭阿姨眼中,每一床棉被都是一份心意,她把大半辈子都投入在了“做棉被”这件事上,掌心的温度也传递给了千家万户。(毕一力 冯一鹏)
本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