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源

红薯,别称番薯、甘薯、朱薯、金薯、红山药、玉枕薯、山芋、地瓜、甜薯、红苕、白薯、阿鹅、萌番薯等。一年生草本植物,地下部分呈圆形、椭圆形或纺锤形的块根。茎平卧或上升,偶有缠绕,多分枝。叶片形状、颜色常因品种不同而异,通常为宽卵形。叶柄长短不一,聚伞花序腋生。果实卵形或扁圆形,种子1-4粒,通常2粒,无毛。

红薯原产于美洲中部墨西哥、哥伦比亚一带,由西班牙人携至菲律宾等国栽种。

二、传播

番薯传进中国约在明朝后期的万历年间,分3条路线进入中国―云南、广东、福建。

明时,多年在吕宋(即菲律宾)做生意的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同其子陈经纶,见当地种植一种叫“甘薯”的块根作物,心脆多汁,生熟皆可食,产量又高,广种耐瘠。想到家乡福建山多田少,土地贫瘠,粮食不足,陈振龙决心把甘薯引进中国。1593年菲律宾处于西班牙殖民统治之下,视甘薯为奇货,禁止出境。陈振龙经过精心谋划,将薯藤绞入汲水绳,混过关卡后,于农历五月下旬回到福建厦门。

甘薯因来自域外,闽地人因之称为“番薯”。陈氏引进番薯之事,明人徐光启《农政全书》、谈迁《枣林杂俎》等均有论及。

三、推广

番薯传入中国后,即显示出适应力强,无地不宜的优良特性,产量也高,一亩胜过种谷二十倍,加之熟食如蜜,或煮或磨成粉均可,故能很快向内地传播。

明后期,十七世纪初,江南水患严重,五谷不收,饥民流离。彼时,科学家徐光启得知福建等地种植的番薯,是救荒的好作物,自福建引种到上海,随之向江苏传播,收成颇佳。

清朝时期,陈振龙的五世孙陈川桂,在康熙初年把番薯引种到浙江,他的儿子陈世元带着几位晚辈远赴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广泛宣传,劝种番薯,番薯在华北地区便很快推广开来。

清乾隆时期,由于朝野上下的大力推广,番薯很快在全国广为传种,并成为中国仅次于稻米、麦子和玉米的第四大粮食作物。

四、抗灾

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人民缺吃少穿。期间我国又遭受了建国以来一场连续多年的严重干旱灾害,即“三年自然灾害”,很多地方颗粒无收,忍饥挨饿更是常有的事情。红薯对土地要求不高,产量又非常可观,生吃或煮食,打粉或晒薯干,在那个时代救了很多人的命,成为不少地区的主食。

五、致富

改革开放后,也就是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中国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红薯种植和加工逐渐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选择。

红薯产量高,种植投资又少,与小麦玉米相比,收益更高。这个时期,对红薯的开发利用,主要是加工红薯淀粉和粉条。此时的红薯加工机械化程度还比较低,但较之前已很大发展。一些专业的薯类设备生产厂家也应运而生,产品包括红薯淀粉加工设备和粉条设备。

六、产业化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科技也在不断进步。红薯深加工的规模日益扩大,消费者对薯类产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使得红薯淀粉和粉条加工行业面临巨大挑战,也给研发和制造薯类深加工设备的企业提出了更高要求。

这一时期,薯类深加工设备行业内,缺乏应变和创新能力的厂家明显力不从心。全自动红薯淀粉生产线和全自动红薯粉丝机,以及全自动方便粉丝生产线开始用于生产。

七、综合加工

红薯的应用广泛,其加工方向有:淀粉,粉条粉丝,粉皮,酒精,方便粉丝,红薯片,红薯脯等,其中淀粉,粉条粉丝,方便粉丝是主要的薯类产品。全自动红薯粉丝机更是为红薯的综合加工提供了便利。

八、健康产业

红薯,药食同源食品中的“抗癌明星”,曾被人们称为“蔬菜皇后”,美国列为“航天食品”,日本称为“长寿食品”。红薯有效成分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DHEA(去氢表雄酮)、可溶性膳食纤维(多糖)、β-胡萝卜素、维生素A、B、C、E以及钾、铁、铜、硒、钙等10余种微量元素、绿原酸、叶酸、亚油酸等。

随着人们对养生的重视,薯类产品有望受到更多的关注,全自动粉品生产线的“无矾工艺”也将会越来越受欢迎。

九、前景展望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在线支付的普及,网购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线上办公也更加便利。这使得宅一族群体逐渐庞大,方便食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欢迎,方便粉丝酸辣粉,近年来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未来,高质量的淀粉,粉条,方便粉丝的市场需求不会减少,薯类健康食品的开发也会有更多可能。应国家号召,薯类产品生产过程的环保清洁要求会越来越严格。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