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

书画,曾经的电台主播,如今的慢书房主播


▎文说

汪曾祺不愧是士大夫里的美食家。他自诩为“有毛的不吃掸子,有腿的不吃板凳,大荤不吃死人,小荤不吃苍蝇”,这是何等的境界。如果没有过往岁月的难忘经历和对各地美食的留恋,恐怕难以形成这些精妙的美文。在他笔下,哪怕只是他信手拈来的马铃薯、绿豆、苋菜,都是令人神往的美食。也许这就是心美便一切皆美,情深则万象皆深。


汪曾祺之所以对美食有如此细致的观察,敏锐的体验,凭借的是那一种对生活的浓浓的兴趣和热爱。在文中,他不仅讲述美食的由来和它们的不同做法;而且根据亲身体会和见闻,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如这篇《马铃薯》。


汪曾祺曾在张家口的沽源马铃薯研究站工作,他为了完成画一套马铃薯图谱的任务,系统、细致地观察、研究了马铃薯。从马铃薯繁多的品种,到花、茎、叶、薯块不同的形状、颜色,甚至生吃、熟食的味道,他都很熟悉。可以说,马铃薯记录了他人生的一段特殊旅程。


读他的文字,有时候你会觉得这个位老先生打趣得紧,又会隐隐觉得他有种淡然,这种淡然,不是那种行文可以营造的淡然,而是他良好的家教和多年的博学所带来的骨子里的清雅。他又似乎很低调,有着一个大隐隐于市的文人身上的干净与清澈。他自己也说“我喜欢疏朗清淡的风格,不喜欢繁复浓重的风格,对画,对文学,都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