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国际贸易和技术合作的发展,我国已制定了国家马铃薯脱毒种薯质量标准,并使之与国际标准接轨,该标准已于2000年颁布实施(GB18133-2000)。
(一).马铃薯种薯的相关定义及分级
1、脱毒苗:应用茎尖组织培养技术获得的再生试管苗,经检测确认不带马铃薯X病毒(PVX)、马铃薯Y病毒(PVY)、马铃薯S病毒(PVS)、马铃薯卷叶病毒(PLRV)等病毒和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PSTVd),才确认是脱毒苗。
2、脱毒种薯:从繁殖脱毒苗开始,经逐代繁殖增加种薯数量的种薯生产体系生产出来的。脱毒种薯分为基础种薯和合格种薯两类。基础种薯是指用于生产合格种薯的原原种和原种;合格种薯是指用于生产商品薯的种薯。
3、基础种薯:分为三级。
(1)原原种:用脱毒苗在容器内生产的微形薯(Microtuber)和在防虫网、温室条件下生产的符合质量标准的种薯或小薯(Minituber)。
(2)一级原种:用原原种作种薯,在良好隔离条件下生产出的符合质量标准的种薯。
(3)二级原种:一级原种作种薯,在良好隔离条件下生产出的符合质量标准的种薯。
4、合格种薯:分为二级。
(1) 一级种薯:用二级原种作种薯,在隔离条件下生产出的符合质量标准的种薯。
(2) 二级种薯:用一级种薯作种薯,在隔离条件下生产出的符合质量标准的种薯。
5、病毒病株允许率:脱毒种薯繁殖田中病毒病株的允许比率。
6、细菌病株允许率:脱毒种薯繁殖田中细菌病株的允许比率。
7、混杂植株允许率:脱毒种薯繁殖田中混杂的其他马铃薯品种植株的比率。
8、有缺陷薯:畸形、次生、龟裂、虫害、冻伤、黑心和机械损伤的薯块。
(二)质量要求
1、各级别脱毒种薯田的植株带病指标应符合表1要求。
表1 各级种薯带病植株的允许率
种薯级别 |
第一次检验 |
第二次检验 |
第三次检验 |
||||||||||||
病毒及混杂株,% |
病毒及混杂株,% |
病毒及混杂株,% |
|||||||||||||
类病毒植株 |
环腐病植株 |
病毒病植株 |
黑胫病和青枯病植株 |
混杂植株 |
类病毒植株 |
环腐病植株 |
病毒病植株 |
黑胫病和青枯病植株 |
混杂植株 |
类病毒植株 |
环腐病植株 |
病毒病植株 |
黑胫病和青枯病植株 |
混杂植株 |
|
原原种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一级原种 |
0 |
0 |
≤0.25 |
≤0.5 |
≤0.25 |
0 |
0 |
≤0.1 |
≤0.25 |
0 |
0 |
0 |
≤0.1 |
≤0.25 |
0 |
二级原种 |
0 |
0 |
≤0.25 |
≤0.5 |
≤0.25 |
0 |
0 |
≤0.1 |
≤0.25 |
0 |
0 |
0 |
≤0.1 |
≤0.25 |
0 |
一级种薯 |
0 |
0 |
≤0.5 |
≤1.0 |
≤0.5 |
0 |
0 |
≤0.25 |
≤0.5 |
≤0.1 |
|||||
二级种薯 |
0 |
0 |
≤2.0 |
≤3.0 |
≤1.0 |
0 |
0 |
≤1.0 |
≤2.0 |
≤0.1 |
2、一、二级种薯的块茎质量指标应符合表2要求。
表2 种薯的块茎质量指标
块茎病害和缺陷 |
允许率,% |
环腐病 |
0 |
湿腐病和腐烂 |
≤0.1 |
干腐病 |
≤1.0 |
疮痂病、黑痣病和晚疫病: 轻微症状(1%~5%块茎表面有病斑) 中等症状(5%~10%块茎表面有病斑) |
≤10.0 ≤5.0 |
有缺陷薯(冻伤除外) |
≤0.1 |
冻伤 |
≤4.0 |
来源:豆丁网
Toreview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