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李德民带着500多名中国农民弟兄在俄罗斯远东种地的第11个年头了。10节车皮,满载着630吨大豆,这仅仅是2014年李德民从俄罗斯远东向国内回运粮食的“第一车”,在这个收获季中,仅大豆的回运量就要达到6万吨。随着中俄关系的不断向好以及中俄农业合作的不断加深,李德民在俄罗斯的种植事业也不断发展壮大。

乌苏里斯克位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距离我国东宁县只有约一小时的车程。2003年,该市的一家养猪场经营陷入困境,当地政府希望已经在当地较有名气的李德民能出手相救。

“我对搞养殖并不是很感兴趣,我说如果你给我500公顷土地,我就买。”

让李德民没想到是,对方不仅爽快的向他出租了土地,而且出租的面积远大于他想要的。据李德民回忆,俄罗斯土地资源很丰富,当时租种一公顷土地的价格和一瓶啤酒的价格差不多,俄罗斯人表示,只要肯种,多少地都可以租给他。

本世纪初期,在俄罗斯开展农业的中国人并不多,由于大豆、玉米、小麦、大麦等作物投资大、收益慢,风险也相对较大,搞大田种植的更是少有。凭借对从北大荒带来的农业技术的信心,李德民带领一批农垦系统的下岗职工,不仅当了“吃螃蟹的第一人”,还真正把在俄罗斯种地的事业做大做强。十余年间,从承租三千公顷土地、一个作业区做起,李德民和他带出去的中国农民已经把耕作面积扩展到了68000公顷,并建设了9个集仓储、加工、粮食处理为一体的综合种植园区,他的种植园连续六年拔得滨海边疆区粮食单产头筹。

农业生产多少都要看天吃饭,海外种植也难免遭遇干旱、洪涝等情况。除此之外,在俄罗斯种地,卢布汇率也是个不得不考虑的因素,2014年,李德民种植的粮食70%都要回运,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减少汇率波动造成的损失。

十多年的海外种植,虽然有辛苦,但李德民看到的更多是希望。他认为,在中俄合作大环境日趋向好的情况下,中俄在农业领域的前景和其他行业一样值得期待,中国有着先进的农业技术,而俄罗斯远东地区则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在开发俄罗斯土地的同时,也为当地带来了就业机会和农业技术,两者间的合作是真正的互利共赢。

随着俄罗斯进一步加紧对远东地区的开发和中俄两国关系的不断向好,李德民对在俄罗斯种地的信心也越来越充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