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的区域划分,在生长发育上有什么特征特点,老农经验

今天小编就来带大家了解一下马铃薯的北方一作区、北方过渡区、春秋两作区的划分。

北方一作区

本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的中北部,内蒙古自治区的大部和河北的张北高原,宁夏回族自治区等。这是我国马铃薯主要产区,栽培面积大而集中,约占全国马铃馨种植面积的二分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种薯基地。由于生育期短,只能栽培一季马铃薯,为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地力,品种以中熟及中晚熟为主。如黑龙江省,栽培早熟品种八月中旬成熟,而中晚熟品种的生长可延续到九月中下旬直到降霜,比早熟品种的生育期长一个月左右,一般增产50%以上。

由于这些地区往往要提供南部省份早熟品种的种薯,以及早期供应当地市场商品薯,也需要搭配种植一定数量的早熟品种。本地区冬季时间较长,种薯贮藏时期亦较长,黑龙江省的种薯贮藏期长达六个月,这样就需要耐贮性好,休眠期长的品种。马铃薯又常常是该区人民冬季的大宗粮菜,对于食用品质要求较高。同时由于结薯期雨水较多,空气湿度大,晚疫病经常发生,块茎易于腐烂,品种须具备抗病性、耐湿性。

另外,本区划内的一些南部,马铃薯退化现象比较普遍,如黑龙江省北部种薯调往哈尔滨以南的平原地区,连续种植二、三年即由于病毒引起退化,不能留种。因此,品种还必须具有抗病毒特性。根据北方一作区的气候及栽培特点,确定马铃薯的育种目标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选育抗病毒病、晚疫病、环腐病和丰产的中晚熟品种。此外,也应注意耐湿、耐贮、腐烂率低、淀粉含量高及品质好等综合优良性状的选择。

第二、选育抗病毒病的丰产的早熟品种,也应注意品质好、休眠期长、耐贮等综合优良性状的选择。

北方过渡区

本区介于北方一年一作与春秋两作区之间。西部为青藏高原的自然地理区界,南部以黄河流域为界,主要包括辽宁南部,河北中南部,山西大部,陕西北部,甘肃东南部及河南、山东北部。本区生育期在120-170天,种植马铃薯的特点系由一年一作(夏作)过渡到一年两作,因而有两种栽培方式。

一种是一年一作中熟或中晚熟品种,于春季播种,秋季收获。采用夏播或秋播留种,山西雁北地区多为这种栽培方式。另一种是一年两作早熟休眠期短的品种,第一季春播夏收,收获后经短期贮藏或立即催芽播种;第二季由于生育期短,一般产量很低,只供翌春用作种薯。如辽宁旅大地区兼有上述两种栽培方式。这个地区的马铃薯育种目标应该是选育抗病毒病、晚疫病、环腐病,并具有其他综合优良性状的丰产的中晚熟品种;选育抗病毒病、休眠期短、丰产的早熟品种。

春秋两作区

本区贯穿秦岭,长江流域,四川盆地,以及黄河以南和北回归线以北的广大地区,包括山东西南部、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东北部及中南部、四川东部、河南、陕西南部以及广西、广东、福建和台湾北部一带。马铃薯在本区分布比较分散,城市郊区当作蔬菜栽培的面积较为集中。近年来,由于出口任务的需要,马铃薯由菜区向粮棉区发展,与玉米棉花间作,创造了"粮棉不少收,多收一季薯,的栽培方式。因而,许多地区都在大力发展马铃薯。如安徽扩大到数百万亩。山东滕县一九六五年马铃薯只有200亩,现在全县达10万亩。

本区生育期较长,一般为180-280天。由于夏季长,温度较高,不适宜马铃薯生长,因而马铃薯生育季节为春秋两季。春作于二月中下旬播种,五月下旬及六月上旬收获。秋作于八月下旬至九月上旬播种,十一月上旬至十二月上中旬收获。由于春作及秋作的生长季节都仅有90多天,晚熟品种不适合本区的要求,必须利用早熟品种。同时不论春作或秋作收获的块茎,未等其渡过休眠期达到自然成熟阶段就需要进行下季播种,因此,品种必须具有休眠期短且易打破休眠的特性。

马铃薯的退化现象在本区非常严重,秋作正逢雨季,晚疫病也经常发生和流行,同时,秋作结薯期的土壤干早,气温较高,往往发生疮痂病,使马铃薯产量降低,品质变劣,不耐贮藏。干旱、高温亦易导致早疫病的发生而造成减产。因此选用抗病的品种也是极其重要的。

针对春秋两作区马铃薯栽培上对品种的要求,马铃薯的选种目标是:选育抗病毒病、疮痂病和早疫病,对晚疫病具有耐病力、休眠期短,丰产的早熟品种。由于早熟品种对晚疫病的抵抗性较差,而二季作地区的秋播又经常发生晚疫病,因而在该区选育块茎膨大时期早,膨大速度快,休眠期较短,抗晚疫病的中熟品种以代替早熟品种是很重要的。

好了,今天的文章就阅读到这里了,大家在阅读后,是否有所了解了呢,感谢大家的阅读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