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芝麻,丢西瓜!”浙江一大学教授被骗,损失一百万,面对民警,他急得直跳脚,民警只能无奈提醒:听到这4个字直接挂电话!网友怒了:凭什么我月入四千还限额,骗子却能轻松卷钱?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些天,一则"大学教授百万存款被骗"的新闻在网上引发热议,故事的主人公郑女士(化名),在鱼龙混杂的电信网络中,误入歧途,上演了一出"教授碰上骗子"的荒诞剧。
 
郑女士何许人也?堂堂大学教授,学富五车,却在骗子精心编织的"话术"面前,暴露了读书人的"致命弱点",骗子先以"电饭锅赔偿100元"为饵,让郑女士放下戒心,面对善意的婉拒,骗子又以"拒绝将被罚款"相要挟,一步步紧逼,直至郑女士就范。
 
"屏幕共享"的名义下是骗子的另有所图,工作证、身份证,一应俱全,表面的从容背后,实则险恶用心,骗子不费吹灰之力便将郑女士的信任骗得彻底,几个所谓"验证码"输入,百万资金便不翼而飞,只留下郑女士悔不当初的泪水。
 
郑教授的遭遇绝非个案,在社交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诈骗案件却有增无减,骗子花样百出,利用人性弱点,编织陷阱,即便是高学历人群,在骗子精心设计的骗局面前,也未必能保证不栽跟斗。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之快前所未有,骗子借助网络的便利,如入无人之境,防不胜防,技术在发展,骗术也在升级,"免费礼品"、"快递理赔"、"银行退款"……林林总总的由头下,是骗子惯用的伎俩。
 
事实上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面对陌生号码、可疑链接,保持警惕是关键,感到不对劲,及时终止通话、拒绝请求很有必要,当骗子"狼"遇到"狡兔",往往只能自讨没趣,黯然退场。
 
然而诈骗犯罪的滋生,绝不仅仅是个人防范意识的缺失,其背后是整个社会反诈体系的薄弱,当前,打击诈骗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各部门信息共享不足,骗子钻空子有了可乘之机,而民众防骗教育的缺位,则让不法分子有恃无恐。
 
郑教授的百万教训,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诈骗无孔不入,防范刻不容缓,这不仅需要每个人从自身做起,更需要各界群策群力,个人要提高警惕,学会识别骗局,有关部门要健全法律完善机制综合发力,社会各界要广泛宣传,营造浓厚的"反诈"氛围,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守好钱袋子,不再上当,共同织就一张反诈防骗的"护城河"。
 
在这场关于诚信与欺骗的较量中,我们每个人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学者还是平民,面对诈骗,谁都难以幸免,防骗,固然需要个人努力,但更离不开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
 
"郑教授"的诞生绝非偶然,高学历者的书斋气,使其对世道人心缺乏必要的警惕,高收入者的优越感,让其对"天上掉馅饼"心存侥幸,骗子抓住了这些心理,精心设计剧本,瞄准"猎物",步步为营,从伪装身份到制造紧迫感,从麻痹警惕性到远程控制……骗术环环相扣,套路轮番上阵,防不胜防之下,郑教授这样的"完美受害人"就此诞生。
 
当骗子频频得手,背后折射出的是当前反诈体系的种种漏洞,相关法律法规滞后,致使打击难以奏效,部门信息孤岛林立,骗子钻空子有了可乘之机,民众防骗意识淡漠,更让不法分子有恃无恐,种种症结交织,共同酿成了郑教授的悲剧。
 
反诈,任重道远,但我们每个人,都不应成为骗子的"囊中之物",防骗,要从提高警惕做起,对陌生来电、可疑链接,保持警惕,不轻易相信,对各种要求,学会拒绝,坚定说"不",对自己的直觉,要相信,感到可疑就果断终止,简单的习惯养成,就能为自己筑起一道防骗的"防火墙",
 
反诈,更需举社会之力,相关部门要与时俱进,完善法律,健全机制,铺开技术防控网,各行各业要形成合力,加强信息共享,让骗子无处遁形,媒体、学校等平台要广泛宣传,提升全民防骗意识和能力,唯有全社会共同发力,形成反诈防骗的强大合力,才能不给骗子以可乘之机。
 
未来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反诈或将迎来新的曙光,技术的力量,让真相无所遁形,让谎言现形无遗,科技向善的运用,或许能为反诈插上腾飞的翅膀,届时,"猎物"不再受骗,骗子无处藏身,一个诚信守法的社会愿景,或许离我们不再遥远。
 
郑教授的百万教训,是骗子与人性这场角力的缩影,也是给我们每个人的警示,诈骗无孔不入,但防范重在你我,让我们携手同心,共筑反诈防线,用智慧和勇气,赢得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迎来新时代诚信社会的曙光。
 
信息来源:闽南网——2024.09.13——《警惕!大学教授为100元被骗近1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