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东部时间2023年11月12日,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受组委会邀请在2023美国心脏协会科学年会(AHA 2023)期间发表特别讲座:保罗·达德利·怀特国际讲座(Paul Dudley White Lecture),这是美国心脏协会自成立以来首次邀请中国学者发表此类演讲。

美国心脏协会(AHA,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是心脏病学领域比较重要的学会之一,致力于心脏病和卒中的预防与治疗,提供相关继续教育、流行病学年度报告。

该讲座由美国心脏协会于1966年成立,第一次讲座是为了表彰著名的波士顿医生保罗·达德利·怀特博士。

讲座内容:泛血管

在这次特别讲座中,葛均波发表了题为《泛血管疾病:我们做了什么,未来还能做什么?》的特别演讲。

演讲中,葛均波深入探讨了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提出了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并从系统生物学角度重新定义了血管性疾病的发展规律和特征。顺势提出了泛血管疾病的概念,呼吁采用多学科交叉和跨学科整合的研究模式和发展理念,改善这类疾病的诊疗方法。这一思路的提出在医学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为未来诊疗范式的改变指明了方向。

和保罗·达德利·怀特博士一样,葛均波也希望透过更优质的研究、治疗和教育来降低全球范围内泛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在如今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时代,以缺血性心脏病、卒中和外周动脉疾病为代表的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呈现急速上升的趋势,慢性疾病、非传染性疾病和老年性疾病已成为全球所面临的共同挑战。

葛均波深信,要应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持续创新和积极探索。这意味着我们必须跨越传统思维的局限,勇于尝试全新的方法和治疗方案。只有通过推动研究的前沿和促进医学进步,我们才能确保为每个人提供更好的健康结果。

然而,葛均波也意识到解决这些问题不是单一团队的责任。这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和协作,涵盖医学界、政府机构、教育机构和社会团体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创造一个更健康、更繁荣的世界。

因此,葛均波呼吁所有人都参与到这一全球挑战的解决方案中来。不论你是一名医生、研究员、教育工作者,还是一个对全球健康问题感兴趣的个人,你的贡献都至关重要。相信我们的确可以改变现状,为泛血管疾病的防治作出更大的贡献。

让我们携起手来,以创新的思维和协同的努力,共同迈向一个更健康、更美好的未来!

专家简介

葛均波,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现任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主席,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心血管创新俱乐部创新学院校长,上海市心血管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安徽省立医院院长,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泛血管医学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泛血管基金理事长,教育部“心血管介入治疗技术与器械”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美国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学会理事会理事,美国心脏病学国际顾问,世界心脏联盟常务理事,世界华人心血管医师协会荣誉会长,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被授予“长江学者”、“科技精英”、“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白求恩奖章”等荣誉称号。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心肌桥特异性超声影像学诊断指标“半月现象”和“指尖现象”;主持研制了我国首例可降解涂层新型冠脉支架;作为首位国内学者在美国TCT会议上首创“逆行钢丝对吻技术”;成功实施国内首例经皮主动脉瓣置入术、经皮二尖瓣修复术及经皮肺动脉成形术。先后承担“863”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及重点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SCI收录的通讯/第一作者论文30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等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0余项;主编卫生部《内科学》全国统编教材、《Intravascular Ultrasound》等中英文学术著作6部。“长江计划”特聘教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长期致力于冠状动脉疾病诊疗策略的优化与技术革新,在血管内超声技术、新型冠脉支架研发、复杂疑难冠脉疾病介入策略、冠脉疾病细胞治疗等领域产生了一系列成果。他先后承担了2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作为通讯作者发表SCI或SCI-E收录论文300余篇,主编英文专著1部、中文专著19部。担任《内科学》(第8版)、《实用内科学》(第15版)教材的主编工作,Cardiology Plus主编、Herz副主编。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科技功臣奖等科技奖项1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