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圣人与饮食文化【一】
一直有人说人类文明的载体是语言和文字,这叫习惯性思维。实际上,可以担当人类文明载体的不仅仅是语言和文字,还有饮食和音乐。俗话说人活一世,吃喝二字。人类的文明首先便从这吃吃喝喝里面发展出来。

说到吃吃喝喝,就必须得提到我们人类吃喝的食物,到底从何而来。我们知道,人的食物是地球提供的。在人类知道地球这个概念之前,人们认为食物是“天与地”提供的。在仓颉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某种载体“文字”之时,天上下起粮食。这个传说告诉我们什么呢,在某种程度上它告诉我们,粮食是天与地提供的。因为人做了事情而导致天上下粮食,人们就从这个故事里面提炼出四个字“天人感应”。
初看这四个字,很多人还以为这是一种多么无为的道家思想,甚至开始先入为主的认为这是一种消极思想。这就是错误的习惯性思维了。虽然这四个字起初的确是道家所创,但一开始却不是这个意思。

道家讲究一个“道”字,认为“道”是万物之母,“道”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里。一个明白了“道”的人类。一个充分认识到生命的本质,能把握自身各种潜在功能的人类整体,是道家一直以来追求的整体。
但是这套理论也有很大的不足之处。这套理论说“只要控制住了舌头上的真气,即使不吃任何东西,也能感受到美味无限。”这是套很奇怪的理论,前面说过了仓颉造字而天雨粟,为什么天要给我们粮食,为了让我们吃啊。不吃东西人就会饿死,这是一个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你修道是可以的,你首先不能有损自己的身体。
所幸这套理论在它萌芽的三代到战国时期,基本上没多少人愿意信。大家的目的在于活下去,如果大家都选择仰望星空,谁来种脚下贫瘠的土地?
这混乱不堪的情况一直到西汉时期,才被终结。自汉以下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绵延不绝,开疆拓土,发展壮大,乃至于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的建立和传承,儒学功不可没。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儒学从来不抱残守缺,知道与时俱进,能够吸收其他学派和宗教的知识,让自己不断进化,同时也让人类这个整体从被动走向主动。

大家都知道儒家的创始人,至圣先师孔夫子。但他只是起到了一个开头的作用,万事开头难,坚持下去更难。在经历过恐怖的焚书坑儒之后,儒家沉寂了好一段时间,一直到一个叫董仲舒的儒生出现,才赶走了人类文明漫长的黑夜。
从初中开始,学历史的都知道,是董仲舒董子,他提出的“天人感应”。也是也不是,这就像瓦特只是改良前人发明的蒸汽机一样,这套理论是从道家思想整合而来,也加了一点别的。抛弃了原本道家虚无的一面,使得玄之又玄的东西第一次如此贴近实际,所以他成为了圣人。圣人首先要成人,感受到了人,服务于人,然后他们才能去感受天道。

那么在儒家看来,天道和人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并不是后世所说的约束基本人性,而是用天道合理约束“罪恶人性”。并没有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反而通过“人人可以为圣”这句话让整个社会阶层流动起来。天道产生人类的感受,人感受天道,才产生了人类文化,这就叫“天人感应”。人是怎么感应的呢,就是通过“色受想行识”这五感。比如说你去闻刚做好的饭,好像很香的样子,然后,你饿了。这就是人感应了香气之后做出的反应,瞧,这是最基础的天人感应。
人想吃饭(也可以理解成想活着),就与天道产生了感应,于是天上才会下起粮食。也是因为当时的人想吃饭,所以才有了丝绸之路这条通往外界的大道,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前202年—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无心插柳柳成荫,使节团在走这条路的过程中,还运回来点别的。我们现在家家必备的香油,是由芝麻做成的,而芝麻并不是原产于我国。据考证,芝麻是西汉时期由丝绸之路进口到我国,从此让神州大地多了一段厚重的香氛。而芝麻,传说最初是由董仲舒偶然发现的。使节团跟随董子的指引一路向西,终于找到了这粒小小的生命之种。这不得不让人认为,是天人感应产生的奇迹。
(欢迎继续关注这篇文章,东方四季原创,禁止二次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