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人!这个油菜品种机收测产每亩313.12公斤

农业科技报全媒体记者 耿苏强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粮食问题格外引人关注。“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总书记反复强调的粮食安全问题,被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育种专家们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6月14日,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种子工作总站、宝鸡市种子工作站、宝鸡市农科院等单位的专家,对陕西省岐山县枣林镇范家塬村大田种植的“秦优1618”油菜品种丰产潜力和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进行现场机收实产验证。

该品种机收最高亩产313.12公斤,5.15亩平均亩产289.15公斤。这份新出炉的成绩单,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形势下完成的。沉甸甸的实绩,充分发挥了“稳定器”和“压舱石”的作用,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

测产结果发布 产量有重大突破

现场测产专家组认为,“秦优1618”油菜品种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可进一步挖掘品种潜力,且省工省力、节水节肥,具有较好推广前景。

收割前由专家组对联合收割机进行清仓检查,田间落粒不计算重量,现场测定收获油菜籽杂质占比和籽粒含水率,按国家标准折算成含水量9.0%的净产量。

当天上午,在范家塬村,参加现场测产的专家组成员用GPS测亩仪对所选取的油菜田面积进行精准测量,随后,伴随着隆隆机声,收割机来回穿梭,将一茬茬饱满的油菜割入机箱,产出的油菜籽当场装袋称重,并交由专家组抽样进行水分测试、除杂,按照国家标准计算实收亩产。

专家组对测产数据进行汇总统计

现场测产专家组组长、宝鸡市农科院院长刘明慧介绍,测产田“秦优1618”油菜品种长势平衡,穗层整齐,病虫害轻。在油菜品种里,这个机收产量是非常高了!油菜产量的高低除了取决于自身的增产潜力外,还有一个致命的因素,就是菌核病发病率比较高,而“秦优1618”具备抗倒性、抗病性强的特性,能够很好的克服这一点。

“秦优1618”为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董育红团队在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长江下游及黄淮区适宜机械化油菜新品种培育项目”的支持下选育而成,是该项目的重大品种,它具有“杆硬抗倒产量高、角粗粒大出油多、耐密耐晚宜机收”等优良性状。

项目首席专家张洁夫研究员表示,今天的测产结果说明“秦优1618”非常适合在黄淮生态区推广种植,同时在长江流域也有不错的表现,对比当地其他油菜品种具有多种优势。而高产优质油菜品种的培育和推广,对于促进地方油菜产业的提质增效、老百姓增收都将具有积极作用!

油菜收割机械化 秸秆还田效益高

“您瞧瞧,这油菜田遍地金黄,穗头匀称,籽粒饱满。”看到这个测产结果,村民魏义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作为多年种田的老把式,有着种植油菜的丰富经验,“以前5亩地油菜人工收割要花几天的时间,现在机械化收割还不用一个小时。”

含水量检测

往年油菜收获主要靠人工收割、人工敲打等,现在不同了。“秦优1618”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使机械化程度大幅提高,油菜通过联合收割机能一次性完成油菜茎秆切割、输送、脱粒等作业工序,每小时可以收获4-5亩,不仅解决了农村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也为后茬作物做好茬口衔接抢得了时间,真正实现了陕西荣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提出的“像种小麦一样种油菜,像收小麦一样收油菜”的理念。

该公司技术负责人刘引祥表示,下一步,将积极与各县区农业推广部门合作,推进油菜新品种“秦优1618”新技术示范推广和全程机械化,提高油菜良种应用的覆盖率,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推动油菜产业健康发展。

从育成世界上第一个大面积成功应用于生产的杂交油菜品种——“秦油2号”,到当年推广面积最大的优质油菜杂交品种“秦优7号”,再到近期“秦优1618”、“秦优1699”、“荣密1号”、“秦油1721”等一批油菜新品种相继育成,意味着在扛稳国家粮油安全重任方面,位于杨凌示范区的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育种专家不断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展现出了新担当、新作为。

编辑:任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