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镇上现榨现卖菜籽油十多年,开始只有两家生意火爆,后面十来家了就恶性竞争,大家把价格压得非常低,逼得往纯菜籽油里掺入大豆油,不掺就得亏。
油菜籽都是从外地进购来的,用榨油机榨出油,这就是纯菜籽油。这个纯菜籽油在哪里都很畅销。油菜籽榨出油的同时也产生了菜枯,这个东西也不愁销路,有专门的厂家收购。
我们以前是把油榨出来后,综合各方面的开支,算出纯菜籽油的成本,然后加一块钱卖出去,因此卖的都是纯菜籽油。平时天天榨油,把油桶都装满了,赶集那天卖得最多,少则七八百斤,多则一两千斤,每斤赚一块,很不错了。

其实我们小镇上第一家卖纯菜籽油的是我妹妹家开的。
妹妹出嫁之后,当初老爹是帮他们在镇上开了冰棒厂,可妹夫懒得很不肯送货上门,于是冰棒厂就倒闭了。后来老爹发现了去外地进购油菜籽回来,榨成纯菜籽油销售大有赚头,于是又帮妹妹家开了榨油坊。
就这样,小镇上第一家销售纯菜籽油的榨油坊就诞生了。在此之前的别家油坊都只是来料加工,不知道进购油菜籽。
后来妹妹家还增加了打茶油和打米的业务。

妹妹家的油坊一开起来生意就非常的好,因此老爹和妹妹就鼓动我们也去开一家。于是我们两口子带着儿女也去了镇上,开了第二家销售纯菜籽油的榨油坊。
不过我们开的不仅仅只是榨纯菜籽油,我们还兼营其它粮油类物品,其实就是一个粮油店。

我家店子的生意很快就好了起来,赶集日店里挤满了买纯菜籽油的人,店门口也站满了人,我们两口子忙得不亦乐乎。

赶集日我们店里顾客们争相抢购纯菜籽油的喜人景象,早被别人看在眼里了。
一年后我们村庄里有两户人家也模仿我们去镇上开了榨油坊。
后来镇上之前经营来料加工的油坊也开始了去外地进购油菜籽。
再后来外村也有人去镇上开了榨油坊。
到最后整个镇上就有十来家榨油坊在销售纯菜籽油了。

不过,他们后面开的新油坊比我们老油坊生意差了一大截,我们老油坊都是老客户,都是回头生意。
但是,他们新油坊是不甘失败的,于是他们便开始偷偷压低价格。
纸是包不住火的,新油坊压价我们老油坊是肯定会知道的,没办法只有跟着压价,不然对不住老客户。

这就有好戏看了,你压低一毛,我就压低两毛,你压低三毛,我将压低六毛……
就这样你来我往,纯菜油销售价格越降越低,一直降到了成本价,甚至有时候低于了成本价。比如进购的菜籽出油率低,那么成本价就高了,卖出去就亏本了。
由于我们镇的纯菜籽油销售价低得出奇,弄得来我们镇买油的人趋之若鹜,连相邻外县的买油人都蜂拥而至。直搞得我们油坊老板累到半死,却又没赚到钱。鹬蚌相争渔人得利,买油人买到那么便宜的纯菜籽油,都喜不自禁,心花怒放。而我们油坊老板每到赶集日个个都是哭丧着脸。
这种恶性竞争可真是害死人啊。

久而久之,就逼得我们这些油坊老板想办法自救。
怎么自救呢?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唯一就是往纯菜籽油里掺其它低价油以降低成本。到底掺什么油好呢?也不能掺质量太差的食用油啊,不能对纯菜籽油影响太大。后来大家选了大豆油,掺10%到30%的大豆油。

可是,也不能让客户们知道我们往纯菜籽油里面掺其它油啊,因此,都是联系好了鹤城的大豆油老板,让他们派车深更半夜送过来。
唉!正大光明花自己的钱去进货,却要像做贼一样偷偷摸摸避人耳目。
假如我们油坊老板齐心协力,不搞恶性竞争,纯菜籽油按成本价适当加价赚取正当利润,又岂会像做贼似的掺大豆油呢?

这种做贼式的生意我们一做就是十多年,后来实在做腻了,2013年,女儿读大三了,儿子读高一了,我们两口子便处理了粮油店,背井离乡来了深圳谋生活。
妹妹他们则去了鹤城开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