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发展小杂粮 多措并举做好大文章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立足资源禀赋,在坚持草羊产业主导地位不动摇的基础上,统筹推进中药材、小杂粮、食用菌、苹果、马铃薯、瓜菜六大“羊+”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了“一主多辅、多元互促”的农业发展新格局,坚持把培育小杂粮作为助农增收的主攻方向。
一是立足自然禀赋,稳定种植规模。环县地处陇东旱作农业区,耕地资源丰富,病、虫、草危害较轻,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全年降雨量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与小杂粮生长需水周期同步,利于小杂粮生长,2005年被中国特色农产品委员会命名为“中国小杂粮之乡”。在此基础上,坚持把撂荒地整治同发展小杂粮产业有机结合作为保障粮食安全、带农增收的重要抓手,按照龙头带动、基地支撑、社户联动、链式加工、绿色发展的原则,全力稳规模、提产量。全县小杂粮常年播种面积在50万亩左右,占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种植示范基地规模达到1万亩,小杂粮年产量6万吨左右,占全县粮食产量的15%左右,小杂粮产业在全县农业生产占据重要地位。
二是坚持合理布局,引种多类作物。环县盛产荞麦、苦荞、高梁、黑豆、豌豆、红小豆、绿豆、扁豆、糜子、谷子、燕麦等10多种优质小杂粮,根据不同作物生长习性,种植分布区域也略有不同。荞麦常年种植面积27万亩左右,亩均产量100公斤左右,各乡镇均有种植,县北面积较大;苦荞常年种植面积3万亩左右,亩均产量120公斤左右,主要分布在县西北部山城、甜水、毛井、芦家湾车道、小南沟、南湫等乡镇;糜谷常年种植面积5.4万亩,亩均产量200公斤左右,各乡镇均有分布;燕麦常年种植面积3万亩,亩均产量60公斤左右,主要分布在县西北部山城、甜水、毛井、芦家湾车道、小南沟、南湫等乡镇;豌豆常年种植面积2万亩,亩均产量100公斤左右,主要分布在县北各乡镇;杂豆常年种植面积2.5万亩左右,亩均产量150公斤左右,主要以黄豆、红小豆、麻小豆等为主,各乡镇均有种植;高粱常年种植面积4.2万亩左右,亩均产量700公斤左右。
三是突出优良品质,打造特色品牌。根据国家粮食科学研究院检测,环县小杂粮蛋白质、维生素、氨基酸、亚麻酸、黄酮素含量高,脂肪含量较低,具有较好的营养品质和可开发价值。特别是环县荞麦具有粒大、皮薄、面白、粉多等特点,所含维生素B1、B2均超过大米和小麦面粉,人体所需的22种氨基酸,荞麦就含有17种;环县亚麻籽油,出油量在57%以上、亚麻酸含量达到61.3%,活性高于同类产品;环县黑豆的蛋白质含量达到42.71%,明显高于其他谷物;环县苦荞总黄酮含量达到2123毫克/100克,明显高于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区。先后有15种小杂粮产品取得了绿色食品A级认证,5种产品取得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3万余亩小杂粮基地获得有机农产品认证,2种农产品生产加工线获得有机认证,3种产品取得了“甘味”商标,“环县荞麦”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四是围绕技术服务,提升生产效益。近年来,坚持保护当地优质品种和引进外地高产品种并重,先后制定颁布了环县荞麦、谷子、豌豆等地方性农产品标准15项,总结形成了荞麦、谷子、豌豆等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规范,引进推广了美国甜荞、黄大糜、张杂谷等13种优质高产新品种。同时,在全县广泛推广条播、全膜覆土穴播等种植技术,配套病虫害绿色防控、配方施肥等集成技术,有效提升了生产效率,小杂粮亩产较“十三五”初提高了20%以上。
五是聚焦多元主体,延长产业链条。持续完善“农户+基地+专业合作社+企业”生产经营模式,引培小杂粮加工企业4家,组建各类种植专业合作社224家,带动1000多户农户开展订单种植,规模达到3万亩,建成小型加工厂100多家,建有全自动化杂粮精选、智能有机小米加工、全自动红外微波熟化和石磨面粉等生产线,年生产加工能力6000多吨。推出的荞麦精粉、豌豆粉、黄酒等产品市场叫好,万佳杂粮、麦上客成为省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农业产业化企业,荞麦米获得第十七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黄小米在全国小米品鉴大会上荣获“功能营养小米”“好小米”称号。同时,依托电商产业发展,发挥“六统一”模式优势(合作社统一订单、企业统一加工、“环乡人”统一品牌、网货中心统一包装、溯源体系统一监管、物流体系统一配送),全力拓展销售渠道。
六是注重政策扶持,降低农民种植风险。2024年,为了进一步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制定出台了《环县2024年“羊+”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和《2024年“羊+”产业分产业实施方案》,重点围绕产业发展的短板弱项,配套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小杂粮产业重点对示范基地种植、绿色基地建设、产销体系培育等关键环节进行扶持。同时,坚持将农业保险作为降低农民种植风险的关键举措,县级财政每亩补助保费10元,群众自筹5元,鼓励引导广大农民积极投保,降低小杂粮受冰雹,干旱等自然灾害影响,提高农民种植小杂粮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