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社会性发展问题越来越显现其重要的位置,而其实践层面的研究也成为幼教工作者关注的热点。关于音乐是儿童教育的载体与手段,以及音乐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系,研究者已经做了一定的分析与诠释。随着快乐音符音乐课程实践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发现音乐教育中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呈现出独特表征,再此进行描述、分析与探讨。
音乐教育中儿童的交往表征
音乐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提供人际交往的机会,满足人的交往需要。人们可以通过音乐彼此沟通并近而建立感情上的和谐关系。这一点已为人所知。成人与儿童,儿童与儿童之间的音乐交往,可以给儿童提供大量人际交往机会和经验。因此,教育者也应有意识地利用音乐教育活动来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案例一《小马》(《快乐音符儿童音乐潜能开发课程》小班上学期)
教师首先给幼儿讲一个故事:有一匹小马住在美丽的大草原,贪玩的小马只顾在草原上玩,忘记妈妈的话,到天快黑才想起妈妈,它赶快回家,可是妈妈不在家,它想妈妈一定很着急,于是赶紧穿好衣服去找妈妈。小马找啊找啊没找到,它有些泄气了,这是碰到了老牛,老牛说:“你唱着歌儿找妈妈,一定能找到的!”小马听了老牛的话,信心百倍的唱到:我是快乐的小马,高高兴兴找妈妈,翻过山,越过河,定能找到好妈妈。
音乐教育中儿童的合作表征
合作表征是指与人配合,与人沟通,共享空间的能力表现特征。音乐活动可以提供这样的机会与环境,使儿童的合作协调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下面试就韵律活动和乐器演奏活动为例进行论证。
01
韵律活动中的合作协调能力
韵律活动中的合作协调主要是指运用动作与人配合,沟通,共享空间。构成韵律活动中合作协调能力的基础主要是:动作关系的判断,协调能力;情感关系的判断调节能力;空间关系的判断调节能力。
案例二《小豆芽芽》(《快乐音符儿童音乐潜能开发课程》小小班下学期)
教师请幼儿先听一遍《小豆芽芽》的音乐,边听音乐边讲故事。然后,老师问,小豆芽长的什么样子?小朋友们有没有见过?教师和幼儿讨论小豆芽都是这么钻出泥巴的?都有哪些动作?接下来,教师出示图片,请幼儿观察小豆芽的生长过程。请一位小朋友跟随音乐做出他捧想象出来的小豆芽睡觉、生长与钻土的动作。如妞妞小朋友做的是两手并拢向上做钻钻泥巴的动作,大树小朋友两手打开做露出小脑袋的动作等。然后,教师反馈妞妞小朋友和大树的动作,然后其他小朋友一起模仿。儿歌结束时,小朋友自由选择伙伴,两人一组,共同完成一个小豆子的造型:有的双手相握高高举起,说这是“房子豆”;有的抱在一起,说这是“金豆儿”等等。最后是豆豆种植园环节,教师运用两张大白纸粘贴起来,中间剪了四个洞,然后当成一个土壤的纵切面的小舞台,小朋友蹲下来,就在那个小洞中漏出了小小脑袋瓜,做生长的动作时就钻出了土里。
02
乐器演奏活动中的合作协调能力
乐器演奏活动中的合作协调主要是指在演奏过程中注意倾听自己,同伴,集体的演奏,并努力是每一个人,每一个声部的演奏都能服从于整体音响形象的塑造要求。构成乐器演奏的合作协调能力的基础主要是:对歌重音相关系(个人演奏音响,声部音响,整体音响)的倾听,判断,调节能力。
音乐教育中儿童的秩序表征
音乐活动是一种有秩序的社会活动,它要求参加者学会按照一定的规则来活动,同时也要求参加着明确认识并自觉担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音乐教育中的秩序表征表现为:学会遵守音乐活动的常规;初步养成对作品负责,对观众负责,对乐器、道具、和其它有关设备负责,对活动场地负责的基本观念和行为习惯的表现等等。
本文节选自《学前教育》杂志
▼
▼
- 幼儿园音乐集体教学中,教师需要哪些音乐素养与音乐教育技能?
- 王丹老师点评经典课例《静夜思》
- 图谱教学让音乐“看得见”!
- 王丹:融合民族民间音乐的幼儿园综合艺术教育
快乐音符美育微信公众号
重定位,再出发
为美育的艺术教育:通过艺术技能教学与展示活动,深入感受经典作品,提升内在审美感受力与外在艺术表达力,形成文化气质。这里有丰富的线上课程,包括奥尔夫、柯达伊、达尔克罗兹等音乐教学法,乐理、钢琴、声乐、陶笛、葫芦丝、书法、国画等技能培训。
请点赞,打赏,在看,转发为快乐音符加油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
第二届奥尔夫音乐指导师线上训练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