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侄子新婚宴请,一大家子聚到了一块。尽管多是同城,没个婚丧嫁娶,着实难凑得齐。一个身影晃动,那么熟悉而亲切,是多年不见的光春堂姐。人上了几岁年纪,样相、神态、甚至声音,便随娘的随娘,随爹的随爹,恍若老一辈人再现,生物遗传基因的忠实和强大可见一斑。

光春堂姐晃动的身影,让我想起她的母亲——我的四娘。

四娘是桓台人,那时桓台还不是“吨粮县”,纯农区,家境薄穷。怎么就来到博山嫁给四爷,我不清楚。四娘在“鼎丰”工作,就是博山工业陶瓷厂。四娘总是忙忙碌碌的,下了班就操扯家务,很少见她唠闲嗑。那时最紧要的家务是操持一家人的吃食,碾粮食、推煎饼糊、摊煎饼。也许四娘有个农村娘家的缘故,总能弄些粗粮补贴供应粮的不足。小麦面粉自然金贵,玉米、红黍能见到些。

红黍在鲁中地区不是主要农作物品种,大概就是在堰头田边套种一些,收成了了。我吃过红黍煎饼,砂楞楞得红,好看得很,吃起来剌嗓子难咽。

老宅是个宽敞的大院,住着六七户本族人家。我们家住南屋,四娘家住北屋。四爷是我父亲的堂兄,命途坎坷,很少着家,我不常见到他。四娘带着我两个堂姐一个堂哥,支撑着一个家。不知是四爷经常不在家的缘故,还是四娘本是外地人,大院里的是是非非,从来就没有四娘的份儿。

四娘家的北屋很小,除非寒冬腊月,都是在门前的空地上摆开矮桌,一家人坐着“交叉”围着桌子吃饭。再困苦的生活,这样的围坐也显得其乐融融,我被这种氛围吸引着。

四娘一家的生活,保留着她桓台农村的习惯,顿饭要有粥汤之类的“啥喝”。有米就熬稀饭,没米,抓把绿豆、红黍熬汤。院子里的孩子,我是最小的一个,从小也算机灵懂事,四娘也就挺愿待见我。

我喜欢红黍汤,并非多么喜欢喝,是猩红色的汤色特别诱人。那个时代,色彩都有极强的含义,五彩缤纷是很难看到的。记得粉碎四凶前的几年,学生**很盛,我是喜欢追着看的。至于他们喊了什么口号,手里的小三角旗上写了什么内容,一概不关心,只是喜欢看晃动的小彩旗那份色彩的纯正和绚烂,哪怕是黄的、蓝的、白的,而独独缺少红色。

每到饭食点儿,四娘就喊着我的乳名,吆喝一声,“来喝红黍汤喽”,像极了农村老太太邀请鸡鸭“赴宴”。我便欢快地搬个“交叉”飞跑过去,与堂姐堂哥欢坐一起。四娘总是把煮烂的红黍给我捞出一小碗,在缺衣少食的年代,那是一份优待,堂姐堂哥捞不着的。

五六岁的孩子原本也吃不了多少,我小时候很奸馋,挑食不闹食,合口吃点,不合口饿着。但架不住那个时候家家穷,钱紧粮食更紧。母亲总是拦着我,母亲跟四娘很要好,她倒不是觉得我讨人嫌。大概是觉得三天两头跑四娘家吃饭,占了四娘家的口粮,又不好挖碗米给四娘送过去,那样反而显得薄情。

堂姐堂哥比我大不了几岁,从没给我脸色看,我好像比他们小着一大截似的。我懂事早,绝对不会狼吞虎咽,更不会拿筷子在盘里碗里乱翻乱夹。堂姐堂哥都劝着我吃,我就象征性地吃点,就是喜欢那种氛围,那种温暖。

红黍汤管饱,可桌上的菜总是很少。四娘总给我夹菜,我就把四娘夹给我的菜再给她夹回去,四娘夸我懂事。四娘说你吃,四娘就吃这个,说着,四娘扬扬手中的葱叶。四娘爱吃葱叶,是就是爱吃葱叶,还是担心孩子们菜少没得吃,反正她很少夹菜吃。

四娘将一把葱洗得干干净净,从葱白处把葱叶掐断。这个过程很有仪式感,仿佛一场饕餮盛宴即将开始。四娘掂起一个葱叶,很快就卷成紧凑的“回形”塞进嘴里,这种吃法让我看着新鲜,吃相也不粗俗。四娘一顿饭,就这把葱叶了。

我上学以后读物很少,那时有本《少年文艺》的期刊,有篇文章《奶奶爱吃鱼头》印象深刻。奶奶做鱼给孙子吃,奶奶只吃鱼头,奶奶总说“奶奶爱吃鱼头”。四娘爱吃葱叶,想必也是这回事吧。

我在四娘那受到的优待,在我成年后有过反思。如果说血浓于水,我与四娘没有血缘关系。如果说她喜欢孩子、联络孩子,她有三个比我大不了多少的孩子,其中堂哥仅比我大两三岁。我想这归根到底是她生自贫穷的农村的善良,始终没有被小城市的市侩风气浸染。她知道人生天地间,最可宝贵的是情。四娘对我的优待,在我幼小的心灵中也埋下善良的温暖的种子,让我反复体味的过程中,甚至感到仿佛无意中上升到一种尊重,一个成年人对五六岁孩童的尊重,这对孩童成长来说,胜于无数的说教。

四娘的房子太小了,堂姐堂哥们渐渐长大,幸亏老宅动迁,四娘一家搬到了单位的宿舍平房。房子大了些,也不宽敞。我每年的大年初一是必到四娘家拜年的,一年里见面的机会也不是很多,四娘还是那样亲。

堂姐堂哥陆续出嫁、结婚,四爷后来退休了,倒是见得多了。他是他堂兄弟中个头最高身形最瘦的,总是宽大的深灰色衬衣扎着外腰,身干利净,笑呵呵的。四爷退休后没过几年安生日子就走了,四娘也积劳成疾,两条腿被风湿病折磨得变了形,行动非常困难。

四爷去世后,四娘又搬了一次家,楼房,很少出门了。

四娘走的那天,我们去送老人家,堂姐堂哥哭成泪人。看着四娘的遗像,老远传来一个声音,“来喝红黍汤喽”。

我再也无法控制,泪流满面。

(2021.5.于观云楼南窗)

购书请加微信

把时间交给阅读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