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童年,家里灶台烧饭,经常用秸秆、干树枝等,伴随着香气四溢的饭食,便产生大量的草木灰,沉积在灶膛里。一般满族山民的家庭,在设计灶膛时候都会在灶台的侧面设计一个“掏灰”的口,用于定时掏取灶灰。这个取灰的道口,与添加柴禾的灶门形成了过堂风,有时候打开可以增加灶里的火势,是一个智慧的设计。
早年景,人们烧火做饭,满汉之间并无差别,多用山柴秸草生火,这样的生活方式便会产生大量的草木灰。由于满族是一个森林民族,渔猎为生,在民间世俗中的生活更离不开火与灰,所以满族人善于用火烧炭,有白炭有黑炭,打猎在山野里有祭祀山神的烤野猪皮等仪式。满族人也更善于用灰——草木灰。
烧灰肥地
众所周知,植物燃烧后剩下的灰主要成分是碳酸钾,并含有磷、钙、镁以及锌、锰等微量元素,是一种含钾较多的速效肥料,可作基肥、种肥或追肥。满族先民也一样把这些草木灰收集起来堆肥。
以前还有一种比较普遍的在田里施草木灰肥的方式,就是烧秸秆、烧渣滓,但这种方式显然是被今天的环保观念所嗤之以鼻的,但那时候的人们人为地烧热了肥壮,其实还是草木灰的钾肥效应。
更古老的还有一种“烧山”的方式获取肥田,这种方式今天看起来比较野蛮,就是在春天或者秋天,将扔荒地进行放火烧之。烧之前要在地块四周砍出防火道,也就是砍掉一个几米宽的无植被通道,以便灭火。烧之后,要趁着烧荒后的土地湿热进行翻耕备用,这是一种很古来的烧荒方式,今天已经在农业中绝迹了,因为破坏性很大。烧荒肥田也是人们观察到了草木灰的肥力,在物质贫瘠,生存第一的年代,不乏是一种智慧与科学。
填仓领龙
大概是先民们认识到了草木灰的价值,除了在生产中运用这种容易获得的物质,在民俗中也广泛运用。正月二十五日的“填仓节”就是用纯净的草木灰来施画仓廪的。《燕京岁时记》记述“每至二十五日,粮商米贩致祭仓神,鞭炮最盛。居民不尽致祭,然必烹治饮食以劳家人,谓之填仓。”在故乡承德地区这种填仓的习俗至今应有保留,大致都是正月二十五这天,家庭主妇以细锣筛出纯净的草木灰,用草木灰在院内广场或者院门外广场,画圆仓,中心部位以灰堆杂着五谷,象征着仓满粮丰,这种仪式叫填仓,也叫作“打灰囤”。有时为了防止鸡鸭等家禽偷食“仓”内的粮食,还用砖石堆叠遮盖上五谷,寓意着一年不愁饭吃。
填仓节,草木灰扮演的是画笔的效果。那么二月二则象征着龙。《燕京岁时记》记述“二月二日,古之中和节也。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在故乡这天不仅停止针线,还要停止一切刀具,如切菜都是头天晚上做好的,决不允许动刀切菜。在乡下可能没有“龙鳞饼”、“龙须面”,但这一天一般都是“燎猪头”,要吃猪头蹄。还有一项重要的“领龙”仪式,就是如前所说用筛好的净灰,从水井边缘散洒一条灰线引导至水缸,这种以灰代龙的方式叫做“领龙”,寓意着一年不愁水吃。
止雨挡煞
除了画仓撒龙,草木灰还可以用作止雨。到了雨季,特别是早年景天气涝,一连雨天满族聚居地区的老太太们,除了在屋里给孩子们缝制布娃娃,还会用白纸剪一个“扫天婆”,一个老太太形象的剪纸,粘上一个扫帚糜子,悬挂在屋檐上,盼望着她扫晴天。
如果遇上暴雨、雷雨、奇雨,老人们还会向雷电暴雨里撒灰,视雨的大小,有时候撒净灰,有时候撒带火炭的热灰,据说“灰扬于空,天即可晴”,这种在民间流传的一种非常奇特的止雨方式,盖取灰克雨,火治龙的内涵吧。
草木灰,在满族先民的意识中,不仅可以止雨,还可以挡煞、防虫。一般如果要保鲜一个东西,就在这个物件的周围撒上灰,最明显的就是灶台撒灰可以驱赶蚂蚁、蟑螂,叫作厨(除)百虫。甚至有些丧葬习俗中会在棺椁里放上木炭或者净灰,盖可以保持尸体。不过后来人们富裕了,都是以草木香陪葬棺椁的。在一般的农村,如果这个村子要过棺材,棺材过村时候家家都会在自己的门前撒一道净灰,以免鬼魂入宅,叫作“挡百煞”。
洗头制皂
这里的灰由驱虫功效,升级为驱鬼,由保鲜功效,升级为防腐。不仅如此,在山野的生活中,贫瘠困苦,但人们也为了清洁干净,发现了草木灰的洗涤作用,那时候没有洗头膏,又买不起碱面,就直接用筛过的净灰,放入水桶中搅和,让灰水充分混合,然后再沉淀成净水,就可以洗头、洗衣服,因为草木灰属于碱性物质,可以起到去油腻污渍的很好效果。
在满族的民间、底层生活中,灰水洗发以前是一种常态。民间还有用猪胰子、猪油做皂的习俗,有钱人家用猪油和烧碱来制皂。贫穷人则用一些无法食用的边角料或者死羊羔、猪仔混合草木灰来团制“猪胰子”、“羊胰子”这种土肥皂。这种满族制皂工艺后来还传到了新疆,被哈萨克人所接受和发扬。他们用羊尾油和一些药用植物的草木灰和团成“喀拉萨本”,意即黑药皂。然而随着时代的更迭,在满族聚居的北方灰水洗发、土肥皂洗手的事情已经成了过去时。在新疆却保留了下来,成为一种手工艺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