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与米酒【下】
我的童年冬天基本都是在灶台下面度过的,母亲每次准备做米酒之前的工序,我就负责烧火添柴,确保火烧的旺,火旺了上汽就快,蒸出来的糯米粒,也就硬而不生,熟而不烂。
糯米上汽之后会把木桶上面的油布撑的鼓鼓的,这样糯米就蒸好了。母亲把装糯米的木桶放在搁有两根扁担的大盆子上,用一桶冷水浇入糯米里面降温,待水从木桶底部全部流出,母亲再把降温后的糯米倒入另一个盆子中摊开,待到温度合适就开始拌曲了。拌曲也是一个技术活,对糯米的温度要严格控制好,保持一个恒温的状态,拌热了发酵出来的米酒会酸,拌冷了发酵出来的米酒不甜且像粥一样。还有曲粉的拌入也要均匀,要全部拌透、拌开,最后母亲会在拌好的糯米中间挖出一个小洞,把事先留的一点曲粉倒在里面。然后,再把装好米酒的瓷缸放到用火笼烤暖和的稻草窝里,上面铺好油布盖上锅盖,再用被子棉絮包裹好,上面压上一层砖,这样密封的环境有助于糯米更好的发酵。
米酒发酵的时间也非常有讲究,在稻草窝里面必须一个对周,也就是48小时,每次包裹好稻草窝,母亲都会在旁边墙上记录上日期时间,这样一屋子的稻草窝才不会取错。每次糯米发酵的时候,满屋飘香,沁人心脾。发酵好的米酒取出窝后,形态非常好看,一粒粒晶莹剔透的糯米有序的堆积在一起,就像没有经历过蒸煮、揉拌似的,而且把缸一动,米酒就像一个游泳圈一样在水上晃荡,用勺子破开一个缺口,米酒又变得像一团团水母一样浮在米酒汁上面,好看极了,母亲常形容为“匍鸭娃”,意思是像鸭子浮在水面上一样。米酒粒众星拱月,米酒汁清澈明亮,这样的米酒是最好的,最天然的,原汁原味,不似现在的工厂、超市卖的米酒全是勾兑水,添加剂。
在南方,米酒吃法多样,主要以甜食为主。一般主要搭配汤圆吃,还有就是早餐店的蛋花米酒和农家妇女坐月子期的米酒煮荷包蛋,这也是妇女进补和发奶的良品,还有米酒汁也是好饮品,可以在吃饭的时候当低度酒饮用,有消化、美颜和促进血液循环的功效。
如今,生活富裕了,各种品牌米酒琳琅满目、遍布超市,但怎么也比不上母亲纯手工酿造的米酒。母亲对米酒的执着,不仅体现在对传统手工工艺的传承,还有就是对外公情感的寄托,可能每次做米酒的时候,大抵能看到外公的影子。
母亲常说做米酒的时候,就会想起她的老父亲,是她的老父亲从十几岁开始教给她这手艺,这一做就是四十多年,这大概就是母亲与米酒的情结吧!#乡愁记忆 #糯米甜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