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个经典的逻辑谬误:

1. 稻草人谬误:歪曲对方观点,使其更容易被攻击。例如,对方说A政策有一定益处,你却将其观点夸大为对方认为A政策完美无缺,然后进行反驳。

2. 错误归因:把本不相关的两件事错误地认为存在因果关系。比如,今天出门先迈了右脚,然后一整天都很倒霉,就认为先迈右脚导致了倒霉。

3. 诉诸感情:试图通过操控他人的情感来代替合理的论证。比如在争论中不是靠事实和逻辑,而是通过讲述悲惨故事来获取支持。

4. 谬误谬误:仅仅因为对方的论证过程存在逻辑谬误,就认为其结论一定是错误的。实际上,结论可能正确,只是论证方式不对。

5. 滑坡谬误:声称一件事发生后,会不可避免地导致一系列越来越糟糕的后果,但没有充分证据支持这种必然的连锁反应。例如,孩子今天少做了一道题,就说他以后会学习越来越差,考不上好学校,找不到好工作。

6. 人身攻击:不针对对方的观点进行反驳,而是攻击对方的个人品质、背景等。比如,对方提出一个合理建议,你不去讨论建议本身,却嘲笑对方长得丑。

7. 诉诸权威:过度依赖权威人士的观点,而不考虑权威是否在该领域真正有专业知识,或者该观点是否有充分依据。比如,仅仅因为某个名人说某种保健品好,就认为它一定好,而不看其实际成分和效果。

8. 虚假两难:将问题简化为只有两种对立的选择,而忽略了其他可能的情况。例如,你要么支持这个政策,要么就是反对国家发展。

9. 一厢情愿:仅仅因为自己希望某件事是真的或假的,就认定它是真的或假的,而不考虑实际证据。比如,自己希望能考上某个学校,就觉得自己一定能考上。

10. 举证责任倒置:把本该由自己承担的举证责任推给对方。例如,自己提出一个观点,却要求对方来证明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11. 偷换概念:在论证过程中偷偷改变某个概念的含义,使论证看起来合理。比如,讨论的是苹果的营养价值,却把“苹果”的概念偷换成“水果”。

12. 循环论证:论点的结论就是论据,论据的结论就是论点,形成一个逻辑闭环,没有提供新的实质性内容来证明论点。例如,“这本书是最好的,因为它比其他书都好”。

13. 以偏概全:根据个别、局部的事例就得出普遍的结论。比如,看到一个北方人很豪爽,就说所有北方人都豪爽。

14. 不当类比:进行类比的两个事物在本质上并不相似,却强行类比来得出结论。例如,将人类社会的发展简单类比为动物的进化过程。

15. 事后归因:因为一件事发生在另一件事之后,就认为前者是后者的原因。比如,今天穿了红色衣服,然后考试考得好,就觉得穿红色衣服导致考试考好。

16. 基本归因错误:在解释他人行为时,过度强调个人内在因素,而忽视外部情境因素。例如,看到别人在会议上发言紧张,就认为他性格胆小,而不考虑可能是他第一次参加这种大型会议紧张。

17. 幸存者偏差:只关注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比如,看到成功的企业家都是高学历,就认为高学历一定能成功,而忽略了那些学历不高但也成功的人以及大量高学历但未成功的人。

18. 合成谬误:认为对个体成立的事情,对整体也必然成立。例如,每个零件都很轻,就认为由这些零件组成的机器也很轻。

19. 分解谬误:与合成谬误相反,认为对整体成立的事情,对个体也必然成立。比如,某个班级的平均成绩很高,就认为这个班级里的每个学生成绩都很高。

20. 诉诸公众:以大多数人都支持或相信某个观点为理由,来证明该观点是正确的。但实际上,多数人的观点不一定就是正确的。例如,很多人都相信地球是平的,但这显然是错误的。

21. 没有真正的苏格兰人:当自己的观点被反驳时,通过修改定义或标准,使反驳无效。比如,有人说苏格兰人都很勇敢,当遇到一个不勇敢的苏格兰人时,就说“哦,他不是真正的苏格兰人”。

22. 基因谬误:仅仅根据一个人的出身、种族、家庭背景等基因相关因素来评判其观点或行为,而不考虑具体情况。例如,认为来自某个特定地区的人都很懒惰。

23. 非黑即白:只看到事物的两个极端情况,而忽略了中间的可能性。例如,认为一个人不是好人就是坏人,不存在不好不坏的人。

24. 红鲱鱼谬误:在讨论中引入一个不相关的话题,以转移注意力,使对方偏离原来的讨论焦点。比如,在讨论如何提高教育质量时,突然开始谈论学校的建筑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