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末年,民国时期。农村建筑多数都是土房子。
能建土房子的算是一般家庭。
更差的都是用玉米秸秆高粱秸秆围搭外面糊上一层泥。房顶用麦秸稻草,因为墙体承重问题,不能铺瓦。冬天或者下雨,四面漏风漏雨。风大雨大就直接垮塌。
土房子分为两种,穷人的土房子夯土只用泥,不用白石灰,里面的加强筋用的是稻草,富裕一些的会加入白石灰,和黄麻。黄麻的拉伸和耐腐蚀更好,能让墙体更抗风雨。
为了耐风雨 富裕家庭的土房子墙体下方 0.5 米和墙体上方 0.5 米会采用砖石结构,只有中间部分采用土墙。因为上下这两处雨水的侵蚀更厉害。
穷人的房子除了地基和承接梁头的地方基本都是土墙。
一句话,谁的房子用的砖多,谁富裕。
房子进深一般是 4.5 米,因为太长了不好找木头做大梁。农业时代生产资料都取自于自然,不但吃的差,衣食住行没一样好的。
祖上在清朝末年光绪年间曾经建设过砖瓦房,正房五间,配房左右各 3 间的院子,后来在日军侵华时期毁于战火。据说当时建设这么一个现代看不起眼的地方就花光了 20 年的积蓄。后来毁坏后,在日占时期后期,用一些继续利用的废料盖了五间土房子。一个落寞的小地主已经无力继续盖青砖瓦房了。
建设砖瓦房,受限于设计,材料,施工。也涉及到身份地位和财力。农业时代的落后已经不是现代一个工业大国的人民所想象的。
大家可以四处看看,民国以前的砖瓦房留存下来的都是什么身份的人拥有过的。
现在在农村县城所能看到的青砖瓦房绝大多数都是建国后建立的。确切说是 60 年代以后建立的。因为 70 年代中国已经初步实现了基本实现了工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