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十年代的记忆:泥草房、稻草垫与毛窝子》

五六十年代,人们住泥草房,冬天床上铺稻草,脚上穿“毛窝子”。那时的泥草房用苫房草苫顶,能撑四、五十年,房子需要经常收拾。回忆中,小时候村里盖房上梁抢小饽饽的场面如今已见不到。那时候家里有南北炕,全家吃饭要等爷爷上桌。

苫房子是技术活,要把握好苫房草角度。那时家里被子下垫稻草,是生产队给牛吃的熟草,夏天晒过后堆成大草垛,清香软乎。用大床单缝布袋装麦秸草当垫子,暖和有弹性。一家人睡一张床,一床棉被,枕头塞麦秸草。冬天冷了铺烂棉被或稻草加草席,有跳蚤会痒。

乡村记忆里的“毛窝子”,是用芦苇花编的,有带木屐和不带木屐之分。奶奶做“毛窝子”是好手,很多人找她做。那时没有席梦思和床垫,都是用稻草或蒲棒草编的。棉鞋里絮玉米皮子,小时候的细麻绳和鸡毛做的木底毛窝很精致。

虽怀念那时日子清苦却有劲头、有理想、有志向,但过去的已过去,应珍惜当下,让走了的人和事成为好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