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亿吨“黄金稻草”为何变成了“燃烧的无奈”?

秋风瑟瑟,本是丰收的金色铺满田野的季节,在中国广袤的农村地区,却弥漫着一股与喜悦格格不入的焦灼气息,田间地头,一簇簇跳动的火焰,吞噬着金黄的秸秆,滚滚浓烟直冲云霄,构成了一幅令人心悸的景象,这,就是年年上演的“秸秆焚烧”难题

据统计,中国每年产生近10亿吨秸秆,相当于3.5亿吨标准煤的能量,足以满足全国人民一年的生活用电需求,如此巨大的资源宝库,却往往在熊熊烈火中化为乌有,不仅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更带来了严重的空气污染、火灾隐患等一系列问题

面对“秸秆焚烧”这块难啃的“硬骨头”,政府多年来不断探索,从最初的“一禁了之”,到后来的鼓励秸秆还田、发展秸秆综合利用产业,政策不断加码,“屡禁不止”的现象依然存在,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农民朋友宁愿选择“污染环境”也要“焚烧秸秆”?

走进农村,与农民朋友面对面交流,我们才发现,这“无奈的火焰”背后,隐藏着许多“难言之隐”

“秸秆还田?说得轻巧,我们也想啊,可是成本太高了!”一位老农无奈地表示,秸秆还田需要购置专门的机械设备,还要投入大量的人工成本,对于很多小户农民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秸秆回收?价格太低了,还不够人工成本呢!”另一位农民朋友告诉我们,由于信息不对称、市场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农民朋友在秸秆回收利用的链条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很多时候,辛苦打包好的秸秆,却面临着“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

“焚烧秸秆虽然不好,但是最省事啊!”一位年轻的农民朋友坦言,在农村劳动力不断流失、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攀升的背景下,焚烧秸秆似乎成为了他们最无奈的选择

“秸秆焚烧”问题的根源,在于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在于农民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博弈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需要政府、企业、农民等多方共同努力,打好政策“组合拳”,构建长效机制,才能让10亿吨秸秆真正变废为宝,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色稻草”

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秸秆回收利用体系,建立健全秸秆收购、储存、运输等环节的补贴机制,提高农民参与秸秆综合利用的积极性

企业应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秸秆的附加值,开发更多秸秆利用的新技术、新产品,拓宽秸秆利用的市场空间,让“秸秆经济”真正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也要加强对农民朋友的宣传引导,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秸秆焚烧的危害,自觉参与到秸秆综合利用的行动中来

“秸秆焚烧”问题,考验着我们的智慧和决心,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找到一条既能保护环境、又能促进农业发展、还能增加农民收入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让广袤的农村地区,真正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地

你对“秸秆焚烧”问题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观点